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形声字规则性效应的心理定势形成和打破机制
【6h】

基于形声字规则性效应的心理定势形成和打破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传统心理定势理论

2.2 心理定势的认知机制

2.3 顿悟问题解决中的心理定势

2.3.1 顿悟问题解决中的心理定势打破的ERP研究

2.3.2 扣带前回(ACC)与前额皮层(PFC)在顿悟问题心理定势打破中的作用

2.4 问题提出以及研究构想

2.4.1 问题提出

2.4.2 研究构想

3 实验一 部首一致时探索形声字规则性效应研究心理定势形成和打破的有效性

3.1 实验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程序

3.3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二 部首不一致时心理定势效应和心理定势打破效应

4.1 实验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程序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三 心理定势形成和心理定势打破ERP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程序

5.2.5 ERP记录和分析

5.3 结果

5.3.1 行为数据分析

5.3.2 脑电数据分析

5.4 讨论

6 综合讨论

6.1 心理定势的认知机制

6.2 心理定势形成和打破的神经机制

6.3 总结

6.3.1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6.3.2 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6.3.3 未来研究的方向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各实验原始数据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心理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在知识、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大量学者研究心理定势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解释一切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继Luchins经典水罐实验范式后,对心理定势研究多在此基础上或对其改编进而研究心理定势过程。但水罐实验无法直接通过被试的反应结果分析被试是否打破了心理定势,并且难以用于研究心理定势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关于心理定势打破相关的神经机制研究,大多是从顿悟问题解决中的限制解除和组块破解角度出发的。但是顿悟问题解决中的心理定势打破过程,打破的是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的知识、经验,与实验室情境中习得的、短时记忆打破的心理定势不同。
  基于形声字规则性效应,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心理定势形成和心理定势打破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
  实验一在部首一致情况下,心理定势引导条件的多个规则字让被试形成心理定势——相同部首与声旁组合成的汉字其读音与声旁相同。结果表明心理定势引导条件的规则字反应时显著快于对照组,其正确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即形声字命名任务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发了心理定势;但心理定势打破效应不显著。实验一表明形声字规则性效应能有效形成心理定势。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匹配材料,在部首不一致时发现心理定势形成效应显著,同时心理定势打破效应也显著——心理定势引导条件的不规则字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其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以实验一和实验二为基础,实验三采用ERP技术,通过比较心理定势引导条件规则字与对照条件探讨心理定势形成效应,比较心理定势引导条件不规则字与对照条件探讨心理定势打破效应。结果发现,在250-400ms时间窗内,心理定势引导条件规则字相比对照条件有更大的正走向成分P250-400,可能与记忆更新、编码和检索有关,表明在心理定势形成条件时的促进效应。而在400-800ms时间窗内,心理定势引导条件不规则字与对照条件相比有一个更小的负成分N400-800,与心理定势效应的抑制有关,进而促进心理定势打破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