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
【6h】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生态城市相关研究

1.2.2 城镇化及其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生态城市、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区域城镇化理论

2.1.3 生态价值理论

2.1.4 生态现代化理论

2.1.5 生态城市理论

2.1.6 循环经济理论

2.1.7 县域经济理论

2.2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实践

2.2.1 国外城镇化发展历程

2.2.2 国内城镇化发展历程

2.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2.3.1 国外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2.3.2 国内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2.3.3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3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

3.1 基本概念

3.1.1 区域与县域

3.1.2 系统

3.1.3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

3.2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3.2.1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构成要素

3.2.2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结构

3.3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功能与特征

3.3.1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功能

3.3.2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特征

3.4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运行

3.4.1 生态流

3.4.2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链状运行方式

3.4.3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网状运行方式

3.4.4 区域生态城镇系统运行规律

4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原则、模式与策略

4.1 基本概念

4.1.1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镇化

4.1.2 生态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研究

4.1.3 区域生态城镇化

4.2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原则

4.2.1 预防为主

4.2.2 物尽其用

4.2.3 道法自然

4.2.4 适宜技术

4.2.5 整体最优

4.2.6 天生平等

4.3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型

4.3.1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六化”模型

4.3.2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六化”策略

4.4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阶段分析与模式选择

4.4.1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阶段分析

4.4.2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5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传统区域城镇化动力机制

5.1.1 政府规划引导

5.1.2 市场利益驱动

5.1.3 政策法规促进

5.1.4 科技发展推动

5.2 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

5.2.1 动力主体

5.2.2 动力机制模型

5.3 区域生态城镇化运行机理

5.3.1 内在动力

5.3.2 外在动力

5.3.3 作用机理

6 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评价

6.1 青州市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

6.1.1 区位条件

6.1.2 自然资源基础

6.1.3 历史文化基础

6.1.4 经济发展基础

6.1.5 社会发展基础

6.2 系统分析

6.2.1 空间生态系统现状

6.2.2 自然生态系统现状

6.2.3 社会生态系统现状

6.2.4 经济生态系统现状

6.2.5 文化生态系统现状

6.2.6 政治生态系统现状

6.3 动力机制分析

6.3.1 内动力源

6.3.2 外动力源

6.4 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评价

6.4.1 综合竞争力评价

5.4.3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评价

6.4.4 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

7 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对策

7.1 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目标

7.1.1 总体目标

7.1.2 各阶段具体指标

7.2 发展对策研究

7.2.1 构建合理的空间生态系统

7.2.2 构建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

7.2.3 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

7.2.4 构建高效的经济生态系统

7.2.5 构建文明的文化生态系统

7.2.6 构建民主的政治生态系统

7.3 几点建议

7.3.1 强化各级组织领导,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7.3.2 完善生态政策制度,加强执法监管力度

7.3.3 提高技术支撑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7.3.4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社会融资渠道

7.3.5 健全评估考核体系,强化生态责任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1.1 县域城乡系统是一个区域生态城镇系统

8.1.2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最好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之一

8.1.3 要发挥好政府、企业、社团和民众在区域生态城镇化中的动力主体作用

8.1.4 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与评价应全面多元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8.3.1 区域生态城镇化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8.3.2 区域生态城镇化评价的横向对比研究

8.3.3 区域生态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动态研究

8.3.4 区域生态城镇化技术层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生态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评价数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城镇化加速,生态危机也趋加重,以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全球生态化运动也随之成为一股浪潮。与其相伴,中国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也进入加速期且生态问题不容乐观。面对城镇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亟待迅速转向。因此,城镇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转变传统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结合这一时代背景,本文回顾了生态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了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将生态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提出用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理论来解决中国发展中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展的困境,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理论要求,更是中国县级城市,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论文应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统计法以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层面,六个维度”的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的概念,构建了生态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区域生态城镇化理论,提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且构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的评价体系。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证分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为例,用所提出的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具体对策建议。
  论文在建构“三个层面,六个维度”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模型上,提出该系统由物质、功能、意识三个层面以及空间、经济、社会、自然、文化、政治六个维度构成,而且是主体多元、自然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开放的地域生态系统。在概括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要素与结构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它的功能与特征进行了总结。
  论文在区域生态城镇化理论研究上,首先将区域生态城镇化定义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和乡村的居民用自然生态方式与所在区域生态城镇系统相互作用而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然后提出了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六条原则;最后将城镇化与生态化相耦合,用情景分析法优选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最佳模式,并指出县域城镇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就是区域生态城镇化。
  论文在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建模研究上,首先总结分析了传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认为传统城镇化是在政府规划引导力、市场经济驱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策法规促进力四种合力作用下,各种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集聚的过程;然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概念,提出了内外动力源共同作用的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其中内在动力源是动力主体的共同愿景,外在动力源是生态前景吸引力、政策法规引导力、生态文明驱动力、资源环境挤压力、科技创新支撑力;最后运用前面提出的理论构建了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在建立区域生态城镇化目标与评价模型上,构建了有别于传统城镇化以发展为主体目标的评价模型,提出了目标全面多维的区域生态城镇化评价模型,用层次分析法将“三个层面,六个维度”区域生态城镇系统构建成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最后,在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山水花都、幸福青州”为目标的区域生态城镇化建设方案,分阶段实施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建设性地提出青州市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构建协调的生态空间、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社会、高效的生态经济、创新的生态文化、民主的生态政治六大体系。论文对青州市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结论,对于发展中地区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全国区域生态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借鉴和引导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