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种族、性别与阶级:简·奥斯丁后期作品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塑造
【6h】

种族、性别与阶级:简·奥斯丁后期作品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塑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简·奥斯丁生平及作品概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后期三部作品的研究

三、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术语说明

1.问题的提出

2.关键术语说明

第一章 后殖民视阈下文化身份的认同

第一节 奥斯丁小说中文化身份的决定因素

一、后天教育

二、地理位置

第二节 文化身份的变化

一、文化身份的犹疑

二、文化身份的融合

第三节 简·奥斯丁的文化身份诉求

一、帝国意识与隐性表达

二、简·奥斯丁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章 女性主义视阈下社会性别的塑造

第一节 男性社会性别的弱化

一、父亲形象的弱化

二、道德形象的贬损

第二节 女性社会性别的彰显

一、家庭主人翁身份的确立

二、话语上的主动权

第三节 简·奥斯丁社会性别的自我塑造

一、女性自我身份塑造原因探寻

二、女性应参与社会生产生活

第三章 阶级身份的认同与塑造

第一节 土地贵族的衰落

一、经济与道德的衰落

二、贵族妇女苛求门当户对婚姻的悲剧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崛起

一、经济道德的崛起

二、上层阶级妇女的另一种婚嫁模式

第三节 简·奥斯丁的阶级身份观

一、简·奥斯丁的阶级身份背景

二、简·奥斯丁的阶级身份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重要的女性小说家。在她四十多年的岁月生涯中,创作了六部经典长篇小说,忠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的乡村社会面貌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随着后殖民批评以及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简·奥斯丁的小说给了我们新的阅读和阐释空间,提供了从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性主义和阶级等方面研究奥斯丁小说的视角。
  笔者旨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以及阶级批评三个方面对简·奥斯丁的后期三部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爱玛》(Emma)、《劝导》(Persuasion)就种族、性别和阶级三个方面具体研究,分析简·奥斯丁本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塑造的过程,重点解析三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身份、社会性别和阶级身份,试图以此为参考并借鉴创作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展现奥斯本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塑造。
  论文总共由五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具体展现奥斯丁本人的生平并对其作品做一个具体的概述,其次具体展现对奥斯丁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即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术语的说明,展现论文选题的原因以及对论文中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
  第一章主要以《曼斯菲尔德庄园》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展示作者的文化身份诉求。其中第一节从地理位置和后天教育具体分析文化身份的决定因素;第二节从文化身份的犹疑和融合展现文化身份的一个变化过程;第三节具体展现奥斯丁的文化身份诉求,即对其后殖民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
  第二章主要以《爱玛》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展示社会性别的变化。第一节从父亲形象的弱化,道德形象的贬损两个方面展现男性社会性别的弱化这一事实;第二节从女性家庭主人翁身份的确立,以及女性在话语上的主动权来展示女性社会性别的彰显;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第三节具体展现奥斯丁的社会性别诉求,即拒绝做一位藏在屋里写作的女人。女性可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女性具有和男子一样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展现了奥斯丁的女性社会性别的自我塑造。
  第三章主要以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英国的阶级融合状况,以及奥斯丁本人的阶级身份认同和自我塑造。也是由三小节组成,第一节从土地贵族阶级经济道德的衰落,贵族妇女苛求门当户对婚姻的悲剧两个方面,展现土地贵族衰落的时代事实;第二节从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上层阶级妇女的迥异于以往的婚嫁模式,来展现中产阶级的崛起;第三节通过对奥斯丁本人的阶级身份背景的分析,展现奥斯丁的阶级身份观,即追求适度经济条件下有爱的婚姻。
  结语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奥斯丁小说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说明,并对奥斯丁小说中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些展望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