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德枷锁与自我救赎——论《心灵的焦灼》中的伦理选择
【6h】

道德枷锁与自我救赎——论《心灵的焦灼》中的伦理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身份的困惑与伦理的两难

第一节 双重矛盾的身份之轻

一、身份认知的困惑

二、自我与外界的冲突

第二节 难以承受的婚姻之重

一、被动卷入的感情漩涡

二、进退两难的伦理困境

第二章 伦理的选择与责任的背离

第一节 艰难的抉择

一、自我迷失与精神指引

二、情感纠葛与伦理选择

第二节 责任的逃离

一、绝境之下的奋力逃离

二、责任背离的悲惨结局

第三章 道德的枷锁与自我的救赎

第一节 道德枷锁

一、世俗观念的枷锁

二、感情悲剧的枷锁

第二节 自我救赎

一、妥协的忏悔

二、自我的谴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犹太作家,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其中尤以技艺精湛的中短篇小说最为人称道,而相较于其中短篇小说而言,《心灵的焦灼》作为茨威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则倾注了作家毕生心血,浓缩了作家文学思想的精华,因此更具有独特的学术魅力。
  本文主要是探讨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中男主人公霍夫米勒因伦理身份的变化而产生了哪些伦理困惑和精神束缚。霍夫米勒在面对伦理困惑时如何进行抉择,他在迫于无奈之下做出了伦理选择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他又因此背负了怎样的道德枷锁?他又是如何解开这种道德枷锁形成的伦理结?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那么,通过剖析霍夫米勒个体的情感遭遇,对其只顾个体利益的自私和懦弱犹豫的天性进行批判,从而倡导具有牺牲精神且不计回报的真正的同情心,并由此将同情心和反战态度升华到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这则是本论文期望达到的目标。
  论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结合小说发生的伦理环境与社会背景来剖析男主人公霍夫米勒的伦理身份转换,以及他因自己身份转换而产生的身份困惑。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霍夫米勒在面对伦理身份变化所带来的困惑和焦虑之时,是如何在自我迷失中寻找精神指引,又是如何在情感纠葛之中做出伦理选择;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剖析霍夫米勒在经历伦理困惑、做出伦理选择之后,在道德枷锁和自我谴责之下如何解开伦理结,进行自我拯救和赎罪,通过作家对霍夫米勒式的懦弱虚伪的伪善者的批判,分析出作家对积极奉献的真善美的倡扬。
  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广泛阅读茨威格相关作品,了解作家的创作经历和人生阅历,并揣摩作家的创作意图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倾向,进而分析小说主人公霍夫米勒的伦理身份、伦理困惑、伦理选择以及自我救赎,通过作家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和对战争的无情痛斥得出结论——即作者倡导的真正的同情不是霍夫米勒式的不负责任的自私的同情心,而是富有奉献精神、不计得失的真正的同情,而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努力去善待生命、宽待他人,用温情宽厚的态度对待人生,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这些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