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
【6h】

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西方合唱艺术及其和谐与崇高

一、西方合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一)古典合唱

(二)西方古典合唱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西方古典合唱的和谐与崇高

(一)西方合唱与和谐、崇高的渊源关系

(二)古典合唱中的和谐与崇高

第一章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演进:宗教与世俗的二重咏唱

第一节宗教圣咏与世俗歌谣的对位——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萌发、奠基与形成(7-16th)

一、从格里高利圣咏到14世纪“新艺术”

二、从北方作曲家的崛起到意大利牧歌的成熟

第二节宗教意识的淡化与启蒙精神的高扬——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成熟与发展(17-19th)

一、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及其他

二、从格鲁克歌剧中的合唱到贝多芬的《庄严弥撒》

三、宗教情结与浪漫激情的汇合

第二章和谐: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第一节从音的和谐到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与本质

一、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形态

二、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审美本质

第二节协和与不协和的对立统一——古典合唱中“和谐”的历史发展

一、文艺复兴时期:对位结构中的和谐

二、巴洛克时期:对位结构与和声逻辑中的和谐

三、古典主义时期:旋律与和声中的和谐

四、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半音化与调式扩张中的和谐

第三章崇高: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理想境界

第一节西方崇高观念与基督精神的关联

第二节西方合唱与“崇高”发生关联的必然性——在宗教与世俗两个层面向“无限”的延伸

第三节西方合唱中“崇高”的表现方式——宗教意识与人道精神

一、宗教意识下的“崇高”

二、世俗精神中的“崇高”

第四章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第一节风格的现代性转型: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合唱

一、1945年以前的现代主义合唱

二、1945年以后的后现代主义合唱

第二节美学的现代性转型:颠覆和谐与消解崇高——西方现代合唱的美学特征

一、“反和谐”与“杂乱”对“和谐”的否定

二、“丑”与“荒诞”对“崇高”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西方古典合唱是西方音乐中最具古典美学特征的形式之一。古典合唱具有“和谐”、“崇高”、“悲剧”、“优美”等古典艺术美学的一般特征,其中“和谐”与“崇高”是其最本质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本文围绕“和谐”和“崇高”两个范畴展开论述。 第一章是古典合唱的历史描述,就“宗教”与“世俗”两个范畴对西方合唱进行历史描述,力图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西方合唱是基督教的产物,但又在宗教与世俗的此消彼长中发展,犹如一曲宗教圣咏与世俗歌谣的二重咏唱。中世纪合唱以宗教圣咏为主,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意大利牧歌(madrigal)和法国尚松(chanson)等世俗合唱体裁,弥撒(Mass)和经文歌(Motet)等宗教合唱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伴奏合唱达到巅峰。巴洛克时期,合唱进入全新的历史语境。纯粹的宗教合唱不断式微,世俗合唱成为主流。清唱剧(oratorio)、康塔塔(cantata)、受难乐(passion)等合唱体裁及歌剧中的合唱应运而生。这些合唱体裁虽脱胎于宗教仪式,但人文主义精神显而易见。古典主义时期的合唱进入真正的人文主义境界,并表达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涵的人道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延续着人文主义精神,洋溢着浪漫主义激情,宗教情绪也成为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合唱仍是宗教与世俗的二重咏唱,但随着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古典合唱完成了其现代转型。 第二章阐述古典合唱“和谐”(harmony)的美学特征。音乐是一种最为接近和注重“和谐”的艺术形式,毕达哥拉斯学派正是从音乐中发现了“和谐”的美学特征。从合唱音乐的语言形式上看,作为美学特征的“和谐”表现在音程(interval)、和声、对位结构之中;从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上看,“和谐”则表现为文艺复兴时期对位(contrapuntus)结构中的“和谐”、巴洛克时期的对位与和声(harmony)相结合中的“和谐”、古典主义时期的旋律与和声相结合的主调音乐中的“和谐”、浪漫主义时期半音化(chromaticism)和声与扩张的调式(modes)中的“和谐”。这些动态的“和谐”作为一种形式美法则,与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是同步的。在古典合唱中,“和谐”是一种特定的表现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审美中主客体的统一。“和谐”作为一种基于“美感”和“快感”的审美经验,也有其感性的一面,但对于音乐而言,“和谐”更是理性的。人们正是基于这种审美经验,逐渐发现了“和谐”的审美规律,并总结出了一整套制造“和谐”的方法和理论(如和声学),使“和谐”成为一种理性感知。古典合唱中的“和谐”体现出从“发现自然中的和谐与变化”到“人与自然的主客观和谐”、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发展。 第三章阐述古典合唱“崇高”的美学特征。西方合唱与“崇高”的关系基于合唱与宗教的关系:古典合唱中既有宗教的“崇高”,也义世俗的“崇高”。在神学笼罩的中世纪,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主体意识,不能摆脱宗教而使主体意识“内在化”,故合唱越是追求宗教信仰,就越发表现出向“无限性”的扩展,进而表现出“崇高”的美学特征。因为西方合唱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故西方合唱一直都具有这种基于宗教意识的“崇高”。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神的力量逐渐被削弱,人的意识不断“内在化”,人逐渐获得一种基于主体意识的本质力量。于是,西方合唱挣脱了神的束缚,并使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意识得以充分释放,人文主义精神得以高扬,一种真正属于人的“崇高”感油然而生。西方合唱既表现出宗教意识下的“崇高”,又表现出世俗情感中的“崇高”。第四章探讨古典合唱的现代性转型。古典合唱的现代转型既是艺术形态、技法或风格上的现代转型,也是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美学现代转型在音乐中的一种表现。古典合唱的现代转型,既是西方古典合唱在20世纪的延伸,又是现代合唱的崛起。现代转型使合唱音乐呈现出已多调性(poly-tonality)、无调性(atonal)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音乐技法风格特征。随着调中心的解构,“不协和”成为现代合唱最主要的特征,于是作为“协和”与“不协和”对立统一的“和谐”在现代合唱中不复存在。古典合唱中那种基于宗教意识的“崇高”和基于人道主义“崇高”均难以为现代合唱所承载;随着“共性写作原则”被打破,古典音乐的二元结构也被彻底打破,故基于二元结构的“崇高”也与现代合唱无缘。总之,“和谐”与“崇高”作为西方古典合唱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在现代合唱中已经消解。 结语:西方古典合唱见证了西方音乐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显露出西方文化中宗教与世俗的此消彼长。在西方文化与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一曲宗教圣咏与世俗歌谣的二重唱。古典合唱不仅代表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体现出了西方音乐的技法和风格,成为和声学、对位法等一系列作曲技术理论(“共性写作原则”)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合唱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其歌词内容,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方思想、文化、哲学、艺术发展的脉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