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碰撞、融合、超越
【6h】

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碰撞、融合、超越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外文摘要

前言

0.1问题的提出

0.2跨文化适应理论文献回顾

0.3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跨文化适应的文献回顾

0.4核心概念

0.5研究设计

第一章宗教适应

1.1伊斯兰经典解读

1.1.1 《古兰经》中的上帝与魔鬼

1.1.2伊斯兰教对经济活动的规定

1.1.3伊斯兰教对饮食的规定

本节分析与讨论

1.2伊斯兰教在阿尔及利亚

1.2.1十年动乱前之伊斯兰教

1.2.2十年动乱期间之伊斯兰教

1.2.3十年动乱后之伊斯兰教

本节分析与讨论

1.3中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认知

1.3.1认知宗教的过程——斋月认知个案分析

1.3.2对宗教影响力的认知

1.3.3对宗教本质的认知

本节分析与讨论

1.4中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行为适应

1.4.1宗教冲突后的被动适应

1.4.2对宗教的主动适应

1.4.3伊斯兰背景下的中阿婚姻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二章语言适应

2.1阿尔及利亚语言的多样性

2.1.1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

2.1.2法语在阿尔及利亚

2.1.3柏柏尔语在阿尔及利亚

2.1.4英语在阿尔及利亚

2.1.5中文在阿尔及利亚

本节分析与讨论

2.2翻译

2.2.1翻译人员的工作内容、类型、成长历程

2.2.2不可或缺的翻译

2.2.3翻译的局限

本节分析与讨论——兼评翻译功过

2.3语言的习得

2.3.1培训班学习

2.3.2自学

2.3.3用中学

本节分析与讨论

2.4语言的使用

2.4.1简单的语言交流

2.4.2各说其语

2.4.3无声的交流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三章生活适应

3.1饮食衣着

3.1.1阿尔及利亚餐饮文化

3.1.2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餐饮文化适应

3.1.3衣着适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3.2空间适应

3.2.1气候环境

3.2.2职住空间

3.2.3空间位置移动——交通方式适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3.3业余生活

3.3.1当地休闲文化认知

3.3.2窝在家里

3.3.3外出购物

3.3.4外出活动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四章工作适应

4.1对阿尔及利亚员工的认知

4.1.1阿尔及利亚员工多样化的特点

4.1.2流动性太大

4.1.3敬业精神欠缺

4.1.4维权意识较强

本节分析与讨论

4.2当地员工的招聘与培训

4.2.1当地用工法律环境认知

4.2.2招聘的思路

4.2.3招聘的途径与流程

4.2.4培训

本节分析与讨论

4.3当地员工管理与激励

4.3.1当地员工的管理

4.3.2当地员工的激励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五章人际交往适应

5.1互助合作

5.1.1中国媒体对阿尔及利亚的印象

5.1.2中国人对阿尔及利亚人的印象

5.1.3阿尔及利亚媒体中的中国人

5.1.4阿尔及利亚人眼中的中国人

5.1.5中阿之间的互助合作

本节分析与讨论

5.2冲突

5.2.1群体冲突事件回放

5.2.2群体冲突事件原因分析

5.2.3华人的反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5.3社会管理

5.3.1签证

5.3.2进出海关

5.3.3政府行政文化适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探讨中国文化与阿尔及利亚文化的相容性问题。我们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现场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后,把论文的内容分为五部分:阿尔及利亚的宗教、语言,中国人的生活适应(一般适应)、工作适应、人际交往适应。 宗教方面,中国入主要采取了超越的适应模式。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伊斯兰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信仰方面无神论与有神论、祖先崇拜与敬主唯一的差异,世界观方面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差异,人生观方面现世报与来世报、重物质追求与重精神追求的差异;第二,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趋向回归传统,而且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入,这给中国人的跨文化适应增添了难度。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中国人很少主动入教,基本不参与当地的宗教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人尊重当地人的宗教活动,比如,中资企业对中国员工采取了劝导、隔离措施以避免冲突,为当地穆斯林参加宗教活动提供便利,中国人个人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阿尔及利亚的宗教,并通过自我克制实现与当地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与当地民众间由于宗教导致的冲突越来越少。通过摆脱自身的狭隘性,中国人适应了当地的宗教环境。 语言方面,中国人主要采取了融合的适应模式。中国人在学习当地语言方面具有普遍性、灵活性、浅层性的特点,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非语言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主要仰赖专职翻译。因此,中国人的语言适应呈现出浅层性、间接性的特点。但是,过于依赖专职翻译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译性,间接适应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更主要地,对翻译的依赖导致了中国人难以将语言适应的压力转化为深入学习当地语言的动力。此外,“过客心态”也使中国人不愿意深入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中国人对当地文化的适应也因此具有了间接性和浅层性的特点。 生活方面,中国人采取了碰撞的适应模式,并趋向超越的适应模式。在饮食文化方面,中阿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食材挑选标准方面,让中国人无法适应,他们坚持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通过隔离的办法减少冲突的发生;在居住空间方面,通过围墙把中国人和当地人隔开;业余活动方面,中国入主要是呆在家里(生活基地),较少外出,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出行方面,中国人职住一体减少了外出的需要,出行则以自驾车为主,也减少了与当地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中国人在生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这既与中国文化有关,比如中资企业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延伸;也与中国人对阿尔及利亚社会安全环境的认知有关。中国人通过自我封闭,把碰撞适应模式转变为超越适应模式,从而减少了与当地文化的冲突。 工作方面,中国人采取了融合的适应模式。他们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为当地社会创造效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当地员工的劳动技能;在工作中能够根据当地的文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聘用东道国员工方面优先聘用文化理念相近的而不是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聘用年长者做管理人员,按照当地文化特点提供更多的后勤服务,降低工作要求,降低奖励的门槛,宽容对待犯了错误的员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人普遍认为当地工人“工作效率不高流动性高,敬业精神不强维权意识强”;在大量聘用当地工人的背景下似乎难以保持中资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找到调动当地员工积极性的金钥匙。因此,中国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工作方面的融合适应也呈现出浅层性的特点。 中国人与阿尔及利亚社会的人际交往方面,三种适应模式都比较明显。中阿民众之间的冲突呈现了产生、发展、加剧、缓解、常态化的变化过程:刚开始,中国人表现出超越的跨文化适应模式;随着接触的增加,负面刻板印象产生,一系列冲突事件随之发生,中国人采取了碰撞的跨文化适应模式;冲突之后双方都进行了反思,做出调整,关系趋缓,中国人采取了融合或者超越的跨文化适应模式。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难以克服性,碰撞的跨文化适应模式仍将长期存在,因此三种适应模式并存。 经过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第一,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跟Oberg的跨文化适应四阶段论是一致的,存在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第二,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并非主要通过自身的直接体验得来,而是严重依赖翻译;第三,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具有浅层性的特点,跨文化适应的压力没有能够转化为学习当地语言文化的动力,翻译起到了泄压的作用;第四,企业在中国人的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资企业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延伸,对员工的跨文化行为进行了约束;第五,利益冲突是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跨文化适应的最大挑战,它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难以克服性的特点,因此,减少冲突,增加共性,与当地社会建立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是中国人在当地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以上发现,我们针对如何增加中国人与当地谁社会的直接接触提出了一些建议。 总之,中国人能够灵活应对阿尔及利亚多样性的文化,在文化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努力实现文化融合,如果无法融合则采取超越的跨文化适应模式,较好地适应了阿尔及利亚的文化。中国人跨文化适应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敛克制应对冲突,入乡随俗争取融合,与人为善实现超越。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与阿尔及利亚文化能够相容,两者能够实现“美美与共”。

著录项

  • 作者

    谢德富;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 学科 法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战;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国人; 阿尔及利亚; 跨文化适应; 碰撞;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