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h】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特征及功能

2.1 大学生弱势群体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2.2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2.3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第3章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

3.1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3.2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据

第4章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4.2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4.3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5章 创新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优化

5.2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5.3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氛围营造

5.4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素质提升

5.5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规调控

5.6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引导

5.7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构建

结 语 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实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1.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大学生群体“强者恒强”

2.通过创新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从根本上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从而实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活动

附 录

展开▼

摘要

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我们时代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准确界定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含义、特点及类型的基础上,探讨和阐述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及客观依据,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为高校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等方面的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生理及生存状况、心理及品德状况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教育资源占有和综合竞争能力上明显弱于其他大学生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隐蔽性、相对性、动态性、多重性、自主性等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生理及生存状况不同,可以分为生理缺陷弱势群体、家庭贫困弱势群体、就业恐惧弱势群体和网络成瘾弱势群体;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及品德状况不同,可以分为心理障碍弱势群体、学业厌倦弱势群体、诚信缺失弱势群体和情商低下弱势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体性、针对性、亲和性、感染性等基本特征,具有保证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等主要功能。
  接着,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弱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倡导教育公平教育原则的现实诉求。其次,分别论述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法规依据。
  然后,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一是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不断壮大;三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四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二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三是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偏重专业训练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五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法规因素、体制因素、机制因素。
  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第一,优化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二,创新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三,营造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氛围;第四,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个体素质;第五,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规调控;第六,注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引导;第七,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构建。
  在本文的结语中强调指出,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确保大学生群体“强者恒强”;通过创新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从根本上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从而实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