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岩体累积损伤机制的岩溶隧道爆破地震效应研究
【6h】

基于岩体累积损伤机制的岩溶隧道爆破地震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和衰减规律

1.2.2 岩石爆破损伤及累积损伤

1.2.3 岩溶隧道围岩安全厚度模型研究

1.3 研究选题由来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爆破地震波传播及岩石爆破损伤理论

2.1 爆破地震波传播及衰减

2.1.1 爆破地震波

2.1.2 体波和面波

2.1.3 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

2.2 岩石爆破断裂损伤理论

2.2.1 岩石爆破损伤理论

2.2.2 岩石爆破断裂理论

2.3 岩体累积损伤效应

2.3.1 多次爆破作用下岩石损伤断裂作用机制

2.3.2 多次爆破作用下岩石损伤断裂损伤特性

2.3.3 多次爆破作用下岩体累积损伤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爆破地震效应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隧道概况

3.1.2 工程地质

3.1.3 隧道施工简介

3.2 测振方案设计

3.2.1 爆破振动测试目的

3.2.2 爆破振动测试内容

3.2.3 测点布置原则

3.2.4 爆破振动测试方案

3.3 测振数据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爆破地震累积损伤对溶洞空间稳定性的影响

4.1 概述

4.2 掌子面右后方爆破地震累积损伤

4.3 掌子面右前方爆破地震累积损伤

4.4 隧道与溶洞的安全厚度模型改进

4.4.1 概述

4.4.2 累积损伤下的霍普金森效应

4.4.3 溶洞与隧道的安全厚度模型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次爆破下岩体累积损伤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Midas-GTNX程序介绍

5.2.1 MIDAS/GTS的分析功能

5.2.2 原理简介

5.2.3 本构模型

5.2.4 材料参数介绍

5.3 数值模拟研究

5.3.1 计算模型

5.3.2 数值模拟运行分析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岩体累积损伤机制爆破地震效应的研究对隧道工程施工中预防岩体突发性破坏与隧道安全施工和长期安全稳定运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爆破次数下围岩的质点振速,并结合K、α的变化情况讨论了岩体累积损伤机制下的安全振速与安全允许距离,然后结合片落效应的累积情况改进隧道与溶洞之间的安全厚度模型,最后通过Midas-NX模拟多次爆破荷载,分析了围岩的质点振速、应力和质点位移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1)采用速度矢量合成的方式和单一方向振速数据分析方法对所得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与衰减指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更好地综合反映了现场的爆破振动衰减规律,防止数据过于分散而产生误差。
  (2)岩溶地区隧道在爆破过程中所产生的地震波经过溶洞时会改变传播路径形成绕射,加剧了相邻隧道与溶洞周边围岩的损伤,不利于溶洞整体稳定,更容易产生地质灾害。
  (3)基于霍普金森效应理论分析了岩溶区岩体破坏情况。溶洞等隐伏空间自由面处的能量损耗相对于掌子面前方连续岩体中更大,所“损耗的能量”会对溶洞形成微观裂纹扩展和宏观破坏,甚至形成岩石脱落。
  (4)相同药量对同一地质条件下岩体的累积损伤程度相同,且九次累积后存在安全允许距离的极限值。隧道爆破中最大单响药量为48kg时,考虑累积损伤下的安全允许距离约为26m。
  (5)通过Midas-NX模拟桑植隧道中连续三个循环的爆破荷载下隧道洞身的质点振速、应力和质点位移变化情况可知,在边墙和隧道拱顶位置产生的应力变化幅度要小于底部。溶洞地区施工时,隧道底部存在溶洞时比侧部和顶部存在溶洞时更易发生结构性失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