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文艺报》与中国城市大众文艺的改造与建构——以电影、连环画为中心(1949年-1952年)
【6h】

试论《文艺报》与中国城市大众文艺的改造与建构——以电影、连环画为中心(1949年-1952年)

代理获取

摘要

建国之初,新政权的领导者将工作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文艺理念、政策的传播需要有相应的载体作为媒介。在物质、精神条件匮乏的社会大环境中,报刊的作用尤其显得重要。《文艺报》因其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成为那个时代文艺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新政权面对新的受众群体,文艺工作的开展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一历程中,《文艺报》对城市大众文艺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考察1949—1952年的《文艺报》,力图呈现《文艺报》如何在城市中对旧文艺进行改造,并建立以工人文艺为主导的城市新文艺。揭示出在城市大众文艺的建构中,上层精英意识与下层民众趣味取向的冲突、文艺领导者的强制执行力与普通大众接受度的复杂矛盾。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有关《文艺报》的研究成果述评、选题依据与论文基本思路和观点。
   第一章阐述了《文艺报》建构城市大众文艺的策略与整体思路。包括“新”读者与丁玲对《文艺报》编辑方针的定位和《文艺报》对城市通俗大众文艺的不同态度,以及确立城市大众文艺中“工人文艺”的主导地位。通过对史料的考究揭示出《文艺报》在文艺工作开展中所形成的脉络及其本质意图。
   第二章选取了城市典型文艺形式“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苏联电影在建国初期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文艺报》与新中国电影的建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皆在探清在电影这一文艺形式的改造与构建中,受众群体所表现的真实态度。
   第三章以建国初期的通俗读物连环画为个案,全面阐述《文艺报》参与通俗文艺改造的具体工作体现。主要从《文艺报》与建国之初连环画的改造,“城市大众”趣味与新文艺标准的矛盾等两方面进行论述。意在揭示文艺改造过程中大众的本质反映。
   结语部分根据全文的分析和论述,厘清《文艺报》在参与整个城市文艺建设的过程中所秉持的观念和要求,大众在文艺工作开展中所持有的根本态度,探究城市大众文艺未能达到真正普及的复杂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