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问题研究
【6h】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导论

第一章核心概念及其理论阐释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

一、小康、大同与社会主义

二、小康社会概念的当代创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及其决胜阶段意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内涵及要求

第二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任务和有利条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特殊意义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有利条件

第三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国家与学者的反贫困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学说

三、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理论

第二章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精准脱贫工作面临现实挑战

一、“临界贫困”人口识别难

二、深度贫困成为坚中之坚

三、精准脱贫成本急剧增加

四、脱贫产业项目不切实际

五、贫困户消极“等靠要”

第二节扶贫政策执行存在不良现象

二、“跃进式脱贫”现象

三、扶贫政策“空转”现象

四、结对帮扶以“贫”带贫

五、扶贫资金存在浪费现象

第三节脱贫攻坚任务下的潜在风险

一、脱贫成效认可度低的风险

二、扶贫官员消极腐败的风险

三、乡村利益重构的治理风险

第三章当前我国脱贫攻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扶贫工作存在理念偏差

一、政治任务压力下的目标异化

二、功利主义倾向的脱贫政绩观

三、对扶贫政策的机械主义理解

四、扶智与扶志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二节贫困地区后发动力不足

一、扶贫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先天不足

三、政府单打独斗社会参与不足

四、市场配置资源下的选择偏好

第三节精准扶贫机制尚不完善

一、精准识别机制出现错位

二、资金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三、绩效考核存在形式主义

四、基层工作激励措施欠缺

第四章化解当前脱贫攻坚面临问题的三维进路

第一节树立科学的精准扶贫理念

一、坚持“真脱贫”的目标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四、重视扶智与扶志的作用

第二节增强贫困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一、打造素质过硬的扶贫队伍

二、推动“五位一体”全方位扶贫

三、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四、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

第三节立体构建精准脱贫工作体系

一、科学的识别评价体系

二、严密的资金管理渠道

三、严格的考核监督措施

四、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党在新时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最新标准,亦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作出的响亮回应。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最终的决胜冲刺阶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备充分的条件,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这一阶段,脱贫攻坚无疑是最大的也是最艰难的部分,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任务。 当前,脱贫攻坚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少。首先,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精准识别不精准、扶贫项目不精准、脱贫成本急剧增加等;其次,一些地方扶贫脱贫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问题不断,一些干部优亲厚友、基层政府盲目跟风、扶贫资金浪费流失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最后,脱贫攻坚目标下的潜在风险难以消除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人民对脱贫成果认可度低的风险、扶贫官员消极腐败的风险以及乡村治理风险。 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根源在于当前扶贫工作理念存在偏差、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能力不强、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必须纠正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错误理念,树立科学精准的扶贫脱贫理念;必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精准培育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必须立体构建精准脱贫工作体系,形成形成一套科学、精准、严密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

著录项

  • 作者

    苏同欢;

  •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 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润泽;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小康社会; 脱贫;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