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以张自忠为中心考察
【6h】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以张自忠为中心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第一章 殉国前后张自忠形象的变化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张自忠将军的形象

第二节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形象的急剧变化

第二章 张自忠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用战功“洗涤”舆论的质疑

第二节 殉国后社会舆论对“七七事变”中张自忠将军形象的重新解读

第三节 对张自忠将军崇高的人格形象的建构

第三章 社会纪念活动的兴起

第一节 国民政府纪念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共产党的纪念活动

第三节 文艺界的纪念活动

第四节 国共两党对民族英雄张自忠形象的纪念差异

第四章 纪念活动重要意义

第一节 鼓舞军队士气

第二节 动员广大群众

第三节 打击国内投降投机份子

第四节 打击投机主义和发国难财的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民族英雄作为民族意识的聚合体,其形象的塑造为社会主流价值所左右。整个形象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一个理想人格的建构过程,亦为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重塑手段,从而使“英雄价值”超越“个人价值”之上,成为国家舆论宣传的工具,为政治目的服务。然而单以建构的视角去审视民族英雄的价值,不免留管豹之见。一者,民族英雄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长时段的形象塑造,若为“活”形象,建构过程则不能忽视被建构者生前的行为对其形象的影响。再者,建构以由上而下的塑造影响舆论导向,而以底层视角而论,建构的成败当不能缺失民众的认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存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张自忠将军在其内心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浴血奋战最终战死沙场。张自忠将军的牺牲成就了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对“民族生存”的最终解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英雄。
  本文从社会舆论的视角出发,细致考察张自忠英雄的建构与认同之路。以其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前后的“形象”变化,勾勒出张自忠英雄形象建构的脉络。从“长城抗战”到主政天津,因其关心百姓疾苦,并积极与日方的斗争中有理有利有节,得到了社会舆论界的高度认可。再到“七七事变”发生后,因应变不利导致了平津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遭到了社会舆论界的抨击,继遭到国民政府的撤职查办。直至最终戴罪重回抗日前线,张自忠将军率军退敌,力战殉国。社会各界舆论与政府高度赞扬其大力凛然的爱国行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对其纪念活动,借以动员民众积极抗日,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张自忠英雄形象的沉浮与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受到社会舆论的深刻影响,并最终成为国家宣传动员的政治工具。其生也潜志笃行,逝也精神永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