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桥》看废名小说的生命意识
【6h】

从《桥》看废名小说的生命意识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以情架构生命

1.非意识流小说

2.情绪结构

二、以情描摹生命

1.悲悯之情

2.禅思之情

三、以情超越生命

1.现实生无所依

2.人类向死而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废名(原名冯文炳),似乎真要像他的笔名所讲的在文学史上“废”名了。作为京派从前期到后期过渡阶段的代表作家,废名留给历史的,却始终是“少数人的星光”。注意到这星光的人不多,但只要将它映入眼帘,就会对它惊叹不已,因为它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废名,这个词应该是“独特”。外貌独特、作品独特、行为独特……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我认为最独特的还是他的《桥》。它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废名的喃喃自语,是废名用十年时间为世人精心打造的通往人生彼岸的超度之桥。而他用来超度世人的就是人生的一个“情”字。“情”是生命的热度,是生命永恒的依恃。
  本文以情为中心,分三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以情架构生命。第一节,《桥》注重意识描摹,却与意识流小说不同,它注重的不是意识的流动而是侧重于抓住人物思想闪现的某个感悟或某种禅思。第二节,指出《桥》是以情绪贯穿全文的,属于情绪结构。文中着力刻画的是使人心境平和的“天使情绪”。
  第二章,以情描摹生命。第一节,探索文中体现的悲悯之情,这种悲悯不仅倾注在人类身上,也倾注于自然万物之中。第二节,探索文中体现的禅思之情,废名爱禅,因而文中主要人物都具有不同的佛性禅思,对生命具有独特的感悟。
  第三章,以情超越生命。第一节,从生命无所依恃的角度解答《桥》牧歌背景下若隐若现的孤独感。第二节,从向死而生的角度探索《桥》对生命意义的超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