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儒家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及其现代转化——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谈起
【6h】

论儒家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及其现代转化——从“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谈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章儒家传统义利观及其历史演化

一、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及其历史地位

1.儒家传统的义利观

2.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地位

二、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演化

1.计划经济时代的义利观

2.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义利观的变化

3.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现象存续的客观现实基础

第二章儒家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构建

一、儒家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化

1.对儒家之“义”的范畴的唯物主义现代解读

2.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对传统义利观进行现代改造

二、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构建

1.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存续基础的消解

2.义利并重的新型义利观的构建

第三章儒家传统诚信观以及市场经济与诚信

一、儒家传统的诚信观及其缺陷

1.儒家传统的诚信观

2.儒家传统诚信观的缺陷

二、市场经济与诚信以及现代诚信的应有之意

1.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内在联系

2.现代法制层面的诚信

第四章诚信建设的二重性以及儒家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化

一、诚信的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

1.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缺失的严峻格局

2.社会诚信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二、儒家传统诚信观的现代转化

1.将儒家传统诚信观从身份伦理转化为经济伦理

2.将儒家传统诚信观改造成现代契约伦理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展开▼

摘要

在义利对立的基础上“重”非功利之“义”而“轻”非道德之“利”,是儒家传统义利观的思想渊源和价值核心,对中华道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国人的义利观经历了从传统的“羞于言利”到坦然面对市场逐利,再到一部分人重利轻义的历史演化过程。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的存续和蔓延,既有道德教育弱化方面的原因,更有其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对传统义利观之“义”的范畴进行唯物主义的现代解读,消除儒家附加于它的反功利性质,将其理解为社会公义、国家整体利益或集体利益,从而将儒家传统义利观纳入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的范围。要在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使之建立在“真实的集体”之上,从根本上消除“义”与“利”相互对立的状态,倡导一种义利并重、义先于利的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 诚实信用既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又是现代民商法的普遍基本原则,社会诚信建设具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二重性。法律原则要以其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合理性为价值基础,而良法的贯彻实施又离不开相应社会道德环境的配合,两方面互相倚重,互为基础前提,彼此不可或缺。主体内在的伦理自律或者社会外在的法制他律,都是无法单独维系社会的诚信体系的。在市场化和法制化背景下,要将儒家传统的诚信观从“朋友”等“熟人”群体推广至陌生人之间,尤其是社会经济领域,克服它完全排斥利益的纯粹德性主义色彩,将其从一种信于熟人“情义”的身份伦理转化为信于“法”与“契约”的现代经济伦理、契约伦理。儒家“内诚外信”的诚信观又是以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的,正是因为其义利观对利及逐利行为的极度轻视和否认,才会使得传统诚信观无法适用于以求利为基本目的经济活动领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