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牛虻》在中国
【6h】

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牛虻》在中国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1章 《牛虻》在中国的经典化

1.1 经典化的表现

1.2 经典化的原因

第2章 《牛虻》在中国的去经典化

2.1 去经典化的表现

2.2 去经典化的原因

第3章 从《牛虻》的“经典”之路看“红色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差异性

3.1 文学经典的特征

3.2 “红色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之后反响平平,但20世纪50、6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之后,却获得了读者的广泛接受。伏尼契也凭借这部作品在中国享有较高的威望。1953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李俍民《牛虻》的首译本,这部作品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的英国经典”。主要有两个表现:首先是译介的高潮和评论界的盛赞。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是广泛的,小说一版再版,高达百万册。还有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多版本的连环画、电影以及电影音乐唱片等等,这种多渠道的传播现象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中是非常少见的。《牛虻》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英国文学作品,是当时中国最畅销的翻译小说。在“政治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艺批评标准下,对《牛虻》的研究定位在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上,牛虻勇敢坚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也受到高度的赞扬。其次,《牛虻》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被选入多本外国文学教材,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对文化的束缚逐渐松懈,随着意识形态的多元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了对《牛虻》的去经典化,主要表现有:读者的冷落;学术界对《牛虻》的评价趋于理性,对作品的研究突破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图解,走向多元化;《牛虻》也在外国文学教材中隐退了。随着“红色经典”的退潮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牛虻》在中国走向了去经典化。时代的特殊评价机制和趣味倾向,可能会造就经典,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典”也会被“去经典化”。通过《牛虻》在中国的“经典”之路探究“红色经典”和一般文学经典在内涵和特征上的差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