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
【6h】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

代理获取

摘要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理论。在哲学史上,第一个对感性世界进行哲学阐述的哲学家是康德而非马克思,不过,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的建立直接针对的并非是康德的“批判理性”,而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为了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因此,本文通过马克思与康德和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的比较来阐述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
   康德在感性世界之外设定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作为感性世界的本体存在,并将这个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在我们内心形成的表象称为现象,而现象的总和就是感性世界。因此,在康德那里,感性世界就是现象界,这个世界是感性存在,感性之内的存在,是人的唯一的可知界。费尔巴哈直观式地理解感性,将感性看作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的人的一种认识能力,并且将感性世界视为存在的标志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因此,感性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就是作为感性对象的存在,但这个存在仅仅是“存在者”层面上的直观存在。马克思首先在批判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直观理解的基础上,将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接着将人的感性活动作为感性世界的基础,并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理解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认为感性世界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和产物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的自我创生过程,是人的自我存在;这个世界是由“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个世界是客观性与现实性、实践性与为人性、多样性与层级性、历史性与不可还原性的对立统一之存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