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UCMSCs和ECFCs在糖尿病小鼠下肢血管病变中的成血管作用
【6h】

UCMSCs和ECFCs在糖尿病小鼠下肢血管病变中的成血管作用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脐血来源的内皮克隆形成细胞(endothelial-colony forming cells,ECFCs)及两种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疗效比较并初步探讨其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1.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6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50 mg/kg,分别在注射后第3天及第7天测随机血糖,其中50只小鼠两次随机血糖>16.7mmol/l,为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动物分组:将50只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的小鼠随机分成五组,A组为UCMSCs移植组(n=10),B组为ECFCs移植组(n=10),C组为UCMSCs和ECFCs联合移植组,D组为对照组,注射PBS(n=10),E组为假手术组(n=10);3.制备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模型:采用结扎并离断左侧下肢股动脉、股静脉部分分支的方法成功构建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包括3组血管,即股浅动脉、股浅静脉、胭动脉、腘静脉、大隐动脉、大隐静脉;4.观察指标:观察移植前后糖尿病小鼠缺血下肢皮肤的颜色的变化及伤口愈合情况,测定下肢缺血模型建立前后及干细胞移植后21天各组小鼠下肢皮温及经皮氧分压(TcPO2),应用CM-Dil染料标记移植干细胞,观察干细胞的迁移、分化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比较各组小鼠腓肠肌的血管密度,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腓肠肌中VEGF、Akt及Erk1/2蛋白含量。
  结果:1.建立下肢缺血模型后,小鼠下肢出现皮肤颜色变暗、趾端及趾甲发黑等缺血表现,与D组比较,A、B、C三组小鼠干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情况改善,血流较前恢复;A、B、C组小鼠伤口愈合时间较D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小鼠愈合时间较B组小鼠愈合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小鼠伤口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2.A、B、C、D组小鼠左下肢皮温及TcPO2较建立缺血模型手术前明显下降(P<0.05),E组无明显变化(P>0.05);干细胞移植后21天后,A、B、C组小鼠左下肢皮温及TcPO2较移植前均有升高(P<0.05),D组小鼠升高不明显(P>0.05),其中C组小鼠皮温及TcPO2与A、B组小鼠相比较升高最显著(P<0.05),A、B两组小鼠升高无明显差异(P>0.05)。3.UCMSCs和ECFCs均可归巢、迁移到小鼠下肢腓肠肌肌纤维周围,其中在血管周围可见标记后的UCMSCs。4.A、B、C三组小鼠下肢腓肠肌血管密度明显高于D组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5,P<0.01),其中血管密度最高的是C组,B组血管密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B、C三组小鼠下肢腓肠肌中VEGF、Akt及Erk1/2蛋白含量也明显高于D组及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B两组Akt及Erk1/2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B组VEGF蛋白含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EGF、Akt及Erk1/2蛋白含量均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UCMSCs和ECFCs移植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缺血下肢血管病变情况,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2.UCMSCs和ECFCs两种细胞联合移植具有协同作用,比单独移植一种细胞促血管新生作用更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