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托尼·莫里森的《天堂》:一个质疑纯黑性的文本
【6h】

托尼·莫里森的《天堂》:一个质疑纯黑性的文本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1 Ruby's Pure Black Narrative: A Janus-Faced National Discourse

1.1 Ruby's Myth of Origin: The Construction of Black Cultural Identity

1.2 The Hegemonic Characteristics of Ruby's Pure Blackness

Chapter 2 Destabilizing the Authority of Ruby's Pure Blackness

2.1 Question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Oven

2.2 Facing the Impurity of Blackness

2.3 The Disunity within the Power of Pure Blackness

Chapter 3 The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for Ruby

3.1 The Vigorous Convent vs. the Decaying Ruby

3.2 Multiplicity vs. Purity and Sameness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3)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幼时受到的浓厚的黑人文化熏陶以及后来的美国教育都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她通过塑造主流文化侵袭下的各类黑人形象来不断地探索在白人种族主义压迫下黑人的命运及其出路。 《天堂》是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鲜明地展现了美国黑人为逃避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伤害而试图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纯黑天堂所付出的种种不懈努力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说明通过疏离、隔绝与排它的方式建立梦想中的乌托邦是有害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试图从黑人离散视角解读莫里森的《天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鲁比镇黑人种族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鲁比镇的纯黑性是黑人种族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是美国黑人对抗白人种族主义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带给人们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的、消极影响。本文对这种两面性的阐述表明莫里森对鲁比镇想要建立的纯黑性持怀疑态度。第二章具体论述鲁比镇人所寻求的纯黑性遭受的来自社区内外的质疑与挑战。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纯黑血统构建标志的大炉灶的原始意义遭遇质疑,二是血统的纯黑性遭遇来自不同种族通婚的挑战,三是代表纯黑主义权威的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裂。这些阐述都表明莫里森在书中质疑纯黑性的合理性。本文的第三章通过对修道院和鲁比镇两个社区的对比来阐述鲁比镇存在的问题,探寻其发展的出路。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在结论部分表明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唯有突破隔膜,摒弃纯净与单一,超越种族、阶级与性别达到融合才是构建天堂的正确选择。因此,莫里森的《天堂》是一个质疑纯黑性的文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