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近自然河岸带的理论研究与改造实践——以构建长沙湘江近自然河岸带为例
【6h】

近自然河岸带的理论研究与改造实践——以构建长沙湘江近自然河岸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河岸带近自然整治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河岸带存在的主要问题

1.2.2 国外近自然整治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1.2.3 国内近自然整治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近自然河岸带--城市河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2.1 近自然河岸带概念及其理论支撑体系

2.1.1 近自然河岸带的概念

2.1.2 近自然河岸带的理论支撑体系

2.2 近自然河岸带的科学内涵

2.3 近自然河岸带的特征

2.3.1 结构稳定性

2.3.2 自然性

2.3.3 生物多样性

2.3.4 多效益性

2.3.5 可持续性

2.4 近自然河岸带的功能

2.4.1 自然保护功能

2.4.2 社会保护功能

2.4.3 休闲娱乐功能

2.5 近自然河岸带的功能区划

2.6 近自然河岸与生态河岸的异同点

3 近自然河岸带的构建理念及原则

3.1 城市河岸带近自然构建的设计理念

3.1.1 人与自然和谐

3.1.2 设计遵从自然

3.1.3 合理功能定位

3.1.4 创造异质景观

3.1.5 营造人性空间

3.2 近自然河岸带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3.2.2 内外兼修原则

3.2.3 生态工程原则

3.2.4 还原自然原则

3.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 长沙市湘江河岸带近自然改造的初步研究

4.1 基本概况

4.1.1 区域概况

4.1.2 自然概况

4.1.3 现状分析

4.2 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

4.2.1 水患问题

4.2.2 水质污染

4.2.3 防洪工程与自然景观的矛盾

4.3 改造的策略与方法

4.3.1 改造的策略

4.3.2 改造的方法

5 长沙市猴子石大桥到南港路河岸带改造实践

5.1 现状分析

5.1.1 项目界定

5.1.2 场地分析

5.2 设计思路

5.2.1 以人为本

5.2.2 可持续性和生态工程

5.2.3 增加景观层次,解决对岸视线要求

5.2.4 设计遵从自然

5.3 方案设计与工程措施

5.3.1 地形系统

5.3.2 植被恢复以及重建措旌

5.3.3 驳岸设计及其工程措施

5.3.4 道路设计

5.3.5 其他设计

5.4 猴子石大桥到南港路的河岸带改造的效果评价

5.4.1 优点

5.4.2 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过去的城市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渠化、硬化的工程治理方法,只侧重于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如何利用近自然的思想,确定城市河岸带最佳的治理方法和科学合理的改造模式,达到防洪、环境、景观、生态一体化的近自然河岸带,将是城市河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对国内外河溪的近自然整治研究的基础上,将景观生态学、生态水工学、孔隙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自然美学作为理论支撑体系,对近自然河岸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近自然河岸带的特征及功能分析,提出了构建近自然河岸带的(人与自然和谐、设计遵从自然、合理功能定位、创造异质景观、营造人性空间)五大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内外兼修、生态工程、还原自然、可持续发展)五大原则。
   在上述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基础上,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猴子石大桥北段改造的为例,通过项目的现状概况,作出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找出长沙湘江河岸带近自然改造的合理形式。最终提出项目改造的方向与策略,实现自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需求的近自然河岸带景观。最后针对构建近自然河岸带的发展做出长远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