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白山西坡暗针叶林-岳桦林交错带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
【6h】

长白山西坡暗针叶林-岳桦林交错带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 生态交错带的基本问题

1.1.1 生态交错带的定义

1.1.2 生态交错带的成因

1.1.3 生态交错带分布的地理意义

1.2 生态交错带中植被分布变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生态交错带中植被分布变化及演替的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2.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2.1 长白山的自然概况

2.2 长白山的气候特征

2.3 长白山的土壤特征

2.4 长白山的植被特征

2.5 长白山的垂直交错带

3.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方设置

3.2.2 样方调查方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胸径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1.1 交错带中岳桦胸径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1.2 交错带中云杉胸径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1.3 交错带中冷杉胸径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2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树高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2.1 交错带中岳桦树高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2.2 交错带中云杉树高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2.3 交错带中冷杉树高在不同范围内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4.3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树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3.1 交错带中岳桦树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3.2 交错带中云杉树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3.3 交错带中冷杉树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4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树高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4.1 交错带中岳桦树高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4.2 交错带中云杉树高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4.3 交错带中冷杉树高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5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郁闭度,盖度,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5.1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郁闭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5.2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4.5.3 交错带群落建群种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论文创新之处

5.2.1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生态交错带是景观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对于生态交错带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复杂而特定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组合,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因子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其对应的植被覆盖,但是由于时间的变化,整个自然系统也会随之变化,或因为外界的干扰,以及伴随某一自然地理因素的改变,使原本某一区域的植被生长发生了变化,植物群从开始出现交迭的区域,也就出现了一类生态系统向另一类生态系统空间转变的相变区,环境因子、生物类群等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便出现了生态交错带。生态交错带由于物质流动或元素迁移,交错带的植被组成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气候也会对交错带的植被生长产生影响,这样,在交错带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植被组成,而且对应的地貌组成也会随之不同,在交错带上由于种子繁殖或者人为因素以及外界干扰等,会伴有其他物种的迁移,新迁移的物种不一定适应环境的变化,一旦和原本适应该环境的植被共生时,可能会产生基因的重组或者突变,那么在交错带上就会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如果交错带上入侵的植被种子繁殖能力比较强,很可能会侵入到交错带的其他边界,与相邻斑块的物种争取生存空间,因此会产生新的物种格局。这就要取决于入侵到交错带的物种的种子的繁殖能力,如果入侵的植物繁殖能力不强的话那这种植被就不一定会成功的占据生存空间而使交错带出现新的物种,但是如果入侵的植物种子繁殖能力很强,就会在交错带和本身是应该生境的生物一起共存,并且可能会到达新的边界,产生新的物种。这样,生态交错带就会比较脆弱并且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发生变化。生态交错带是两个生态系统的相互连接的区域,这个区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交错带有着不同的尺度,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小尺度上的生态交错带即植被垂直带之间交错的地带。对于交错带上植被的变化即演替规律,前人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长白山西坡暗针叶林一岳桦林交错带的植被,主要是岳桦和云冷杉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样方调查对植被进行取样,总结了交错带植被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呈现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指示了未来交错带的演替方向,即岳桦会逐渐的从交错带中退出,并且不断上侵,云、冷杉成为交错带中的主要树种。交错带将逐渐消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