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中间——传统文化积淀与废名小说的思想艺术诉求
【6h】

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中间——传统文化积淀与废名小说的思想艺术诉求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章 废名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文艺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病人角色”与废名创作个人化倾向的形成

一、“病人角色”——一个人化风格形成的心理学基础

二、“病人角色”——废名与周作人心灵沟通的桥

三、早期小说中的“弱者”形象——个人化风格形成的端倪

第二节 废名文艺思想的演变

一、《语丝》《京报副刊》时期的斗士

二、对知识阶级的失望与解剖

三、多灾多难时代的《骆驼草》

第二章 废名小说与道家思想

第一节 生存环境的宁静之美——乐园的回归

第二节 人物的静柔之美

第三节 废名小说中女性形象

一、柔美虚幻的少女形象

二、温柔和顺的母亲形象

第四节 废名小说中的“老人”与“聋哑人”形象

第五节 废名小说中的儿童世界

一、废名小说中的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

二、童年与成人的距离——十年

三、儿童与成人世界的隔膜

四、静止在童年

第六节“圣人无名”与废名之名

第三章 废名小说与禅宗

第一节 从故乡黄梅说起

第二节“我”即是“佛”

第三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第四节 自由不能只在梦境

第五节 重生、贵民与反战

第四章 废名小说与儒家文化

第一节 废名小说中的救亡思想与儒家匡世精神

一、中国的农民才是社会的基础

二、政府“信”则民“忠”

三、对知识分子的人格解剖

第二节 废名小说中的教育思想与儒家匡世精神

一、中国传统的儿童私塾教育的黑暗

二、儿童本位主义的现代教育观念

三、反八股

四、写实的国语教学

五、面对西洋教育

第五章 废名小说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废名小说的意象世界

一、“桥”与人生

二、“塔”与“树荫”

三、“坟”与“死亡”

第二节 论废名小说艺术境界的三层空间

一、现实空间

二、过渡空间

三、超越空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废名研究综述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展开▼

摘要

新时期以后,由于文学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许多蒙尘纳垢的作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域,并由边缘地带走到中心位置,掀起了一个个的研究热潮,如“周作人热”“沈从文热”等等。在一股股热潮的激荡下,废名研究也渐渐热闹起来。
   废名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领域表现都很出色,文艺批评界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关于废名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期问题、佛禅精神、叙事策略、文体特征、影响研究等。但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本研究以废名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废名的艺术追求、思想变迁之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废名的艺术创作的现代意义。
   废名是一位内倾型创作风格的作家,他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有其个人成长经历的因素,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凌宇把废名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竹林的故事》为代表,包括《桃园》和《枣》。第二个阶段以《桥》为代表,在艺术上进一步展现自己的表现技巧。第三阶段的代表是《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但已预示废名创作的终结。(凌宇《从(桃园)看废名艺术风格的得失》《十月》1981年第一期)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小说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早期的废名关注现实,很想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作为,但由于个性的原因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中。很快,他选择了后者,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位隐士,在小说中编织美梦。此时庄子的出世思想占了上风,也因此成就了废名田园诗式的小说风格。但是,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是不能永远生活在美梦中的。从《莫须有先生传》开始,废名又渐渐把目光转回到现实中来。他开始表现平常的人生,在现实中寻找超脱的途径。使废名能够完成两个阶段过渡的是禅宗。道家与禅宗本来就有血缘关系,禅宗的很多思想就来自于道家,在使人的心灵获得超越的同时,禅宗没有否定现实生活,这正好是废名最想要的。
   在《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禅宗的超越与儒家思想是同时存在的。就儒家文化而言,废名主张“仁政”,认为,孔孟的教训原本没有错,只不过他们的学说被“知识阶层”人为地扭曲了,传统文化中充斥了空洞的说教、八股式的文章、巧言令色的自欺。并提出了他的关于救国、关于教育人的主张。正是这种站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保有清醒认识的态度,使废名具有了现代意义,也对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
   废名是一个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体,无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创作。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共同的心态,是一个时代心态的缩影。同时,在这个以发展经济、科技为目标的时代,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过度开发自然,将财富与科技作为文明进步的标志,已经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此时,废名所追求的和谐合理的生活、温柔敦厚的人格更深刻、更意味深长的意义就凸现出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