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野生大豆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6h】

野生大豆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野生大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二、野生大豆研究进展

三、初生维管系统根茎过渡区的主要理论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一)取材与固定

(二)脱水

(三)透明

(四)浸蜡

(五)包埋

(六)切片

(七)粘片

(八)脱蜡和染色

(九)封片

(十)镜检并照相

结果

一、子叶节区结构

(一)子叶节区下部

(二)子叶节区中部

(三)子叶节区上部

二、上胚轴—苗区

三、下胚轴—根区

图版及说明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应用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进行解剖学研究,旨在探讨野生大豆幼苗初生维管组织的连接问题,并与大豆Glycine max(L.)Merr.幼苗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子叶节区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子叶节区较长,在子叶节区下部具有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中柱;在子叶节区上部存在与胚芽无关的分生组织性组织;在野生大豆的整个子叶节区部分,自始至终都有髓的存在。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在双子叶植物幼苗初生维管组织的连接方面有两种比较普遍的类型,一种是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具有两个过渡区的类型;另一种是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具有一个过渡区和一个连接区的类型,野生大豆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连接属于后者。此外,野生大豆幼苗的子叶为双迹单隙。 野生大豆子叶节区的上述特点完全符合子叶节区类型的向基移位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