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
【6h】

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芥川龙之介的古典文学情结

(一)芥川龙之介的日本古典情结

(二)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古典情结

(三)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概貌

二、《杜子春》

(一)《杜子春》的创作

(二)《杜子春》与《杜子春传》

(三)芥川龙之介与《杜子春》

三、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芥川龙之介(1891-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博古通今,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不但有极深的西学素养,汉文化的造诣在同时代作家里也是屈指可数的。芥川自幼就从家人那里接受了汉文化启蒙,并在小学时开始跟随家里一中节师傅的一个儿子学习英语、汉文和习字,接触到《日本外史》等汉学史籍,并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深受中国文学的熏陶。翻开芥川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游记、评论,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典故和诗歌的受纳痕迹。由于有深厚的汉学素养,在他一生创作的148篇小说中,有近一成是取材中国题材的。其中:《仙人》(1915)取材于《聊斋志异·鼠戏》;《酒虫》(1916)取材于《聊斋志异·酒虫》;《掉头的故事》(1917)取材于《聊斋志异·诸城某甲》;《黄粱梦》(1917)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英雄之器》(1917)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尾生之信》(1919)取材于《庄子·盗跖篇》;《杜子春》(1920)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秋山图》(1920)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奇遇》(1921)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另一篇《仙人》(1922)取材于《聊斋志异·崂山道士》。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芥川从这些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独特的、具有浪漫主义和异国风情的优秀作品。 本论文拟以《杜子春》为中心,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芥川本人的生活经历,试图通过与原典的比较分析,探究芥川关于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芥川文学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阐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叙述本论文的写作动机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芥川何以对日本及中国古典题材之青睐以及其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渊源。第三部分以《杜子春》为中心,通过同原典的比较分析,结合作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芥川对中国古典的借鉴与创新。第四部分主要对芥川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进行简单的耙梳和萁理。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