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诗歌中“松柏”文学意象的形成、演进及其内涵
【6h】

中国古代诗歌中“松柏”文学意象的形成、演进及其内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章“松柏”的自然品性与文学潜质

一、松树

二、柏树

三、“松”、“柏”相对论

四、“松柏”文化与“松柏”文学

第二章“松柏”的文化意象涵义解析

一、人类对于永恒的虔信

二、祖灵的象征

三、对高尚道德的崇敬与追求(比德)

第三章“松柏”文学意象的形成与演进

一、“松柏”文学意象的形成阶段

二、“松柏”文学意象的发展阶段

三、“松柏”文学意象的繁荣阶段

四、“松柏”文学意象的传承阶段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其诗歌历史更是源源流长。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文人墨客非常青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将各种景物赋了不同特色。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诗歌意象的道德象征性,二是诗歌意象的伦理类型化,这是儒家德化自然观长期渗透和影响的一种必然结果。由此可知,中国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比兴”来抒发情感,中国诗人就偏重于把人的伦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去,在“比兴”中又少不了意象的运用,而自古就有的“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正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比兴”的对象。 “松柏”这一文学意象很早就出现在了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本论文则由关注“松柏”的自然物性出发,通过整理中国古代诗歌涉及“松柏”的作品,探寻“松柏”艺术符号化的历程以及不同文学意象的内涵,并总结出“松柏”这一文学意象的形成、发展及演进的过程,从而为中国古代诗歌以“意象”为依据进行重新归类奠定基础。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写作,第一部分列举“松柏”的自然属性及其所具备的文学特点,从“松柏”的自然属性入手,找出为何“松柏”很早并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为何“松柏”能够承担起流传至今的文学意象;第二部分是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松柏”的不同意象,从早期的“永恒的虔信、祖灵的象征”到“喻圣贤比贞德”;第三部分写“松柏”文学意象的形成及演进,由《诗经》中对“松柏”的自然物性的赞美到建安时期以其比德的发展以至唐宋“松柏”文学的繁荣和后世对其文学意象的推广延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