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北中温带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6h】

东北中温带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土壤微生物群落

1.4.2 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

1.4.3 草地、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

1.4.4 微生物群落地理分布

1.5 数据处理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黄泥河自然保护区

2.1.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2.1.3 铁岭农田区

2.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2.1 样地选取

2.2.2 样品采集

2.2.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2.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第三章 不同森林类型、发育阶段下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

3.1 土壤化学性质

3.2 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3.2.1 不同林型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3.2.2 不同林型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3.3 小结

第四章 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

4.1 土壤化学性质

4.2 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4.2.1 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4.2.2 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

5.1 土壤化学性质

5.2 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5.2.1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

5.2.2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驱动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可以用来表征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地上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土壤碳、氮和磷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是反应土壤内部碳氮磷循环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参数,通过土壤碳、氮和磷三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可以评价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针对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的三个重要因素1)地上植被发育、2)地表凋落物处理、3)不同土地利用,以地理空间分布尺度对东北中温带区域:(1)黄泥河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不同植被发育阶段(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近熟林、白桦成熟林、蒙古栎幼龄林、蒙古栎中龄林、蒙古栎近熟林、蒙古栎成熟林、针阔混交幼龄、针阔混交中龄林、不同地上植被群落组成的阔叶中龄林、阔叶近熟林及红松纯林),(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模拟地表凋落物移除、加倍情形,(3)不同土地利用(森林、草地和农田)pH值、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并进行定量测定,分析东北中温带三种因素下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探究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化学性质。
  分析得出1)东北中温带森林黄泥河林区全碳、全氮、全磷随白桦林、蒙古栎、针阔混、阔叶、红松林间均呈现出高-低-高-高-低的趋势,各发育阶段变化无明显规律;同一林型不同地上植被群落组成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大;土壤微生物量在不同发育阶段白桦林呈“倒V”趋势,蒙古栎林呈“N”型趋势,同一林型不同地上植被群落组成微生物量有明显差异;不同林型、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微生物结构较均衡,不同林型其主要作用的磷脂脂肪酸也不相同;18∶1ω5c、18∶1ω9c、17∶0 iso、17∶ant、15∶0 iso、16∶0、18∶0、18∶1ω7c、18∶010-methyl、16∶010-methyl对土壤PLFAs贡献较大。
  2)东北中温带森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深度为0~5cm土壤中凋落物移除对土壤化学性质、各微生物量基本无显著影响,加倍处理下显著提高了全氮、全碳量、C/P比值,对革兰氏阳性菌影响显著,增加趋势明显,18∶1ω5c、17∶1ω8c、18∶1ω9c、15∶0 iso、16∶0 iso、16∶0、18∶1ω7c对土壤PLFAs贡献较大;5~10cm土壤中凋落处理显著提高C/N比值,凋落物处理对各微生物量并无显著影响,16∶1ω9c、16∶1ω7c、18∶0 iso、14∶0 ant、18∶1ω7c对土壤PLFAs贡献较大。
  3)东北中温带不同土地利用下化学性质间差异极为显著,森林土壤各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上对草地及农田都有显著差异;草地与农田除革兰氏阳性菌外各微生物量上无显著差异,农田与草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18∶1ω9c、17∶1ω8c、16∶1ω9c、16∶0 iso、17∶0 ant、14∶0 ant、16∶0、18∶1ω7c、16∶1ω5c、18∶2ω6c、18∶010-methyl对土壤PLFAs贡献较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