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柳得恭与《渤海考》的历史认识
【6h】

论柳得恭与《渤海考》的历史认识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研究目的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1研究方法

1.2.2创新点

1.3研究现状

1.3.1国内学者

1.3.2国外学者

第二章 柳得恭与《渤海考》概述

2.1 实学者柳得恭的认识

2 .1. 1 柳得恭的生平略历

2 .1. 2 《渤海考》内容概述

2.2朝鲜时代后期的渤海史研究

第三章 对《渤海考》序文的认识

3.1柳得恭自序的认识

3.2朴齐家考序的认识

3.3成海应考序的认识

第四章 对《渤海考》内容的考释

4.1《渤海考》地理考内容考释

4 .1. 1 渤海国“东京”考释

4 .1. 2 渤海国“中京”考释

4 .1.3渤海国“南京”考释

4.2《渤海考》其他内容考释

4 .2. 1《渤海考》君考内容考释

4 .2. 2《渤海考》臣考内容考释

4 .2. 3 《渤海考》国书考内容考释

4 .2. 4《渤海考》属国考内容考释

第五章 柳得恭的史观与《渤海考》的史料价值

5.1 柳得恭的史观定位

5.2 《渤海考》的史料价值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展开▼

摘要

柳得恭(1748-1807)作为朝鲜王朝后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北学派实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汉文诗及社会风俗和历史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其人生轨迹及当时朝鲜社会背景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对《渤海考》中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研究考察。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对柳得恭及其《渤海考》一书的历史认识。《渤海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得恭对朝鲜古代历史范畴的一个再认识,也是对当时整个朝鲜社会大环境的一种思想折射;该书的完成,对朝鲜后世在古代历史研究范畴的扩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对柳得恭的个人经历与当时的朝鲜社会背景相结合,对柳得恭自身历史认识上的发展变化与编著《渤海考》一书的用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对书中的难点、疑点及争议点进行具体的细化分析。以史料典籍与当今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比较考察。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及其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主要是分析柳得恭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在朝鲜古代历史认识上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同当时朝鲜社会环境相结合。第三章以《渤海考》的序文部分为考察对象,分别对朴齐家的序文,成海应的序文以及柳得恭自序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三篇序文分别直接阐述了作者自身的立场和在相关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同时也有对柳得恭其人及《渤海考》一书的评价,对研究柳得恭与《渤海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本章通过对柳得恭自序的深入剖析来全面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用意。第四章详细针对《渤海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细化考察分析。《渤海考·地理考》是该书所占篇幅最多的部分,同时也是疑难点最多的部分;通过对该部分“东京”、“中京”、“南京”的比较考察,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整理。除此以外,对存在问题点较多的《君考》、《臣考》、《国书考》、《属国考》四考内容进行比较考察,并对一些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 第五章对柳得恭的史观进行定位,分析作者编著《渤海考》的目的。同时对《渤海考》的史料价值进行详细的阐述。第六章结论,主要是对柳得恭及其所著《渤海考》一书的进行整体评价,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