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以罗唐佛教交流为中心
【6h】

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以罗唐佛教交流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动机、目的与意义

1.1.1研究动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1.3.1韩国方面

1.3.2 中国方面

1.3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与东传朝鲜半岛

2.1佛教在中国之发展

2.1.1 佛教在中国的初传与流布

2.2.2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之宗派

2.2佛教东传朝鲜半岛

2.2.1高句丽佛教之初布

2.2.2百济佛教之传播

2.2.3 新罗佛教的初传

第三章 新罗受容佛教的背景与历程

3.1 新罗受容佛教的社会及思想背景

3.1.1新罗相对落后的社会环境

3.1.2 新罗的固有信仰

3.2 新罗接受佛教的过程

3.2.1 贵族的反对与妥协

3.2.2 法兴王和真兴王对佛教的振兴

3.3 三国时期新罗高僧的活动与统一新罗时期佛教的辉煌

3.3.1 三国时期新罗高僧的活动

3.3.2 统一新罗时期的佛教宗派

3.3.3 统一新罗末期“禅门九山”的形成

3.3.4辉煌的佛教艺术

第四章 新罗佛教的特征

4.1 新罗佛教的护国实践

4.1.1 佛法护国的经典依据

4.1.2 百高座会和八关会

4.1.3 护国三宝的构成

4.1.4 新罗的护国二圣

4.2 新罗的佛国土思想

4.2.1前佛有缘国理念

4.2.2新罗的五台山信仰

第五章 新罗僧侣的入唐求法活动及其意义

5.1新罗僧侣入唐及西行求法活动

5.1.1新罗入唐求法僧的人数

5.1.2新罗僧侣在唐的集中活动

5.1.3新罗僧侣的西行求法活动

5.2新罗僧侣入唐交流活动的意义

5.2.1 新罗入学僧与唐代的佛经翻译事业

5.2.2 新罗僧对中国佛教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5.2.3 无相与唐禅宗在民间的发展

5.2.4 金乔觉与九华山

第六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新罗的佛教受容与罗唐佛教交流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新罗受容佛教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论析了新罗佛教受容的过程及特征,阐释了新罗与唐之间佛教交流的意义及影响。全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
  第二章为“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与东传朝鲜半岛”。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通过不断的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已趋于繁荣,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八大佛教宗派,并在此过程中向朝鲜半岛传播。佛教最初传入之时朝鲜半岛正值三国鼎立时期,高句丽由于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最高,同中原地区的各方面联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三国中最早接受佛教的国家,百济紧随其后,新罗最晚。
  第三章为“新罗受容佛教的背景与历程”。新罗地处朝鲜半岛的最南端,既受到大海沧波的阻隔,又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制约,与中原王朝的交流甚少,成为三国中最晚接受佛教的国家。同时,因其自身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高句丽和百济,固有的传统信仰较为浓厚,也是接受过程最为曲折的国家。佛教的传入受到了固有思想的排斥,新罗佛教的公认也是经过了流血事件才得以完成。但是,佛教被接受之后,其发展情况却异常顺利并迅速上升为国教。在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下,新罗僧尼云集,宗派林立,高僧大德辈出,佛教艺术尤为辉煌,进入到了韩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为“新罗佛教的特征”。新罗佛教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新罗佛教的护国实践及佛国土思想。新罗的统治者把佛教作为振兴国家与保护众生的国教加以推崇,并充分发挥了佛教的护国精神为其统治服务。新罗将佛教的护国理念转换为具体的护国实践活动,如百高座会、八关会和护国三宝等。同时,新罗高僧还创造了佛国土思想,为树立新罗佛教的权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章为“新罗僧侣的入唐活动及其意义”。随着新罗佛教的繁荣,国家陆续派出了不少僧侣来到中国求法和巡礼,有的将中国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跟随名僧大德研习经论。来华的新罗僧侣中也有一些带着政治目的而来,为罗唐在特殊时期的政治交往起到过重要作用。他们广参名山诸耆,积极参与译经活动,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教义的传播做出过突出贡献。他们学成后回到新罗,不仅携带大量的佛教经籍和文物,而且有的还开山授徒,在国内建立了具有新罗特色的佛教宗派,为新罗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新罗僧侣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不容忽视。
  结论部分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新罗在佛教的受容与交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