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
【6h】

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厘定与学理背景

三、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以伦理教化为主要取向的礼乐功能

第一节 “制礼作乐”:商周艺术的礼乐功能论

一、礼乐文化的观念逻辑

二、从娱神、敬鬼到治人:商周礼乐功能的嬗变

三、“器以藏礼”:青铜礼器功能论

第二节 从礼乐文化到儒家学说:先秦诸子及典籍中的艺术功能论

一、孔子的艺术功能论

二、荀子的艺术功能论

三、《乐记》中的艺术功能论

第三节 礼乐复兴:汉代艺术功能论

一、《毛诗序》中的艺术功能论

二、“琴以修身”、“歌以咏言,舞以尽意”之乐舞艺术功能论

三、“书为心画”“表功颂德”之书画艺术功能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以体道畅神为主要取向的审美功能

第一节 “魏晋风度”与人物审美

一、人物品藻与群体自觉

二、魏晋士人的个性风采

三、玄学滋养与佛学思潮

第二节 “会心林水”与自然审美

一、自然审美意识的演进

二、山水赏会与隐逸风尚

三、“畅神”:山水画功能论

第三节 “人当道情”与艺术审美

一、从“文以气为主”到“诗缘情”:魏晋情感论的先声

二、“导养神气,宣和情志”:音乐艺术功能论

三、“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书法艺术功能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缘物设教为主要取向的教化功能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儒学

一、儒学在隋唐社会的复兴

二、古文运动对儒道的注入

三、对佛教心性理论的吸收

第二节 隋唐乐舞艺术功能

一、“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李世民的音乐艺术功能论

二、“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白居易的音乐艺术功能论

三、“以平其心,以畅其志”:杜佑的音乐艺术功能论

第三节 隋唐书画艺术功能

一、“以书取士”:书法艺术的政治功能论

二、“书之为征,期合乎道”:张怀瓘的书法艺术功能论

三、“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的书法艺术功能论

四、“成教化,助人伦”、“怡情悦性”:张彦远绘画艺术功能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文道意趣为主要取向的二重功能

第一节 宋元理学思潮下的文道功能

一、理学之兴与思想内涵

二、文道功能的理论基础

三、理学家的文道功能观

第二节 宋元艺术的教化功能

一、乐与“和心”:道德伦理教化

二、乐与“和天地”:自然伦理教化

三、乐与“和民”:政治伦理教化

四、美风化与重讽谏:宋元戏曲的教化功能论

第三节 宋元艺术的娱乐功能

一、“玩”:娱乐功能形成的历史前提

二、自娱:宋元书画的娱乐功能论

三、娱人:宋元戏曲的娱乐功能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独抒性灵为主要取向的抒情功能

第一节 明代心学思潮的崛起

一、尽心知性:心学的思想渊源

二、回归自我:心学的主要内容

三、情的高扬:心学与主情艺术观念

第二节 “抒情”与“言志”:明清艺术的情感宣泄功能

一、对“情”和“志”的历史考察

二、“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李贽的琴乐艺术功能论

三、“至情”:汤显祖的戏曲艺术功能论

四、“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的书法艺术功能论

第三节 “寄”:明清艺术的寄兴功能

一、“寄乐于画”之绘画艺术功能论

二、“聊寄其兴”之文人印艺术功能论

三、“目寄心期”之园林艺术功能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艺术学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是以整个中国古代为时间轴,运用艺术学理论和跨学科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考察各门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由此揭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艺术理论家对艺术功能的看法。 中国古代历时久远,时间跨度长,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因素对艺术功能的产生、发展、变迁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其他价值为附属目的。本文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的研究主要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来进行: 一、以伦理教化为主要取向的礼乐功能。先秦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初创期,其艺术形态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其特征是诗、乐、舞合一。此时期,乐舞艺术耸立起中国第一个古典艺术的高峰,礼乐相连把乐舞艺术规范在社会治理的大系统中。礼既强化了社会等级,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再通过乐的教化由外在的规范变成内在的自觉。因此,教化功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深深意识到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并较完备地概括了艺术的多种功能,对其后的艺术功能理论有深刻的影响。先秦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独尊的汉代儒学,以教化功能为中心的儒家艺术功能观在此时期得以发展。 二、以体道畅神为主要取向的审美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造成了统治机构和社会秩序解体,人们的思想和个性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艺术家们注重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他们强化自我认知,主张抒写个人情怀,在遣兴娱情中表现主体精神。因此“恣情任性”成为唤醒文人内心深处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活力,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开始凸显。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在这一时期被作为审美对象来观照,较为显著地呈现出艺术的本质属性,真正成为“美的艺术”,各门类艺术冲出了礼教的藩篱,摆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原来儒家传统的“移风易俗”;“观教化,知得失”的观念在此时受到怀疑和冲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教化功能逐渐被审美功能所取代。 三、以缘物设教为主要取向的教化功能。隋唐五代时期,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使它们在各功能方面趋于一致。第一,伴随着儒学思想的回归和礼乐精神的强调,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重视。第二,隋唐五代是一个美感经验与美感体验特别丰富的时代,很多诗文、论著都记述了当时人在审美活动中生发的审美体验,审美功能得到突出和强调。第三,科举制度的实行是决定唐代士阶层艺术活动及其创作形态的重要外部因素。“以书取士”成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从而发挥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 四、以文道意趣为主要取向的二重功能。宋元时期,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并行。一方面,理学思潮的兴起极大地强化了艺术的伦理功能,在文道关系问题上认为“道”或“理”为艺术之本体,强调文之于道的德性价值。另一方面,市民阶层的娱乐风气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发生转变,艺术家们不再把艺术作为载道的工具和附庸风雅的门径,而是更注重艺术的大众化和娱乐功能。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阶层。文人张扬个性,强调主体意识,追求自由意志的表达,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不以法拘,自出机杼,率心而发。可以说,宋元时期这种审美超越凸显出一种大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真性的成就。审美功能从传统儒家艺术观的种种清规戒律中撇开身来,获得相对自律的发展,从而体现艺术自身的价值,表现出一定的自律性和创新性。 五、以独抒性灵为主要取向的抒情功能。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功能高度发展和成熟时期。基于传统艺术的教化功能依然存在,但不是主流。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艺术活动中以情融理和世俗趣味等,使文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标举情性、任情娱适,他们在主体与社会、情与理的对立中,高扬主体精神,凸显个性情感。于是,艺术家们逡巡于雅俗之间,寄情于各门类艺术之中。因此,艺术的抒情功能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功能,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功能的发挥亦起到导源引流的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吴彦颐;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南大学;
  • 学科 艺术学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王廷信;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