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街景图片数据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6h】

基于街景图片数据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测度与影响机制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虽然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背后是粗放式的城市开发方式,引发诸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不足、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使得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不足的现象频现。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进入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建设由粗放式向存量优化发展转变,城市空间品质建设正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关注的焦点,从关注城市中的“物”的建设,向关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舒适性和幸福感转变。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市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也是展现城市形象,朔造高品质、高活力城市空间的重要区域。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街道空间品质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南京中心城区街道空间品质的实地调研。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物质空间与主观感知认同的双重维度构建街道空间品质测度体系,包含路面可行性、设施便利性、路网通达性、功能多样性、步行安全性、空间舒适性、色彩丰富性及场所社交性8项评价指标。在对南京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定量评价基础上,总体解读街道品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并对街道空间品质的内外驱动机制进行剖析。认为外部环境因子根据其相关性表现出“邻近影响”、“新旧相异”及“规模选择”三种效应。内部评价因子则以不同指标的组合形式及因子的主导性特征形成了“景观舒适模式”、“公共服务模式”“日常生活模式”“穿越通勤模式”及“均衡发展模式”五种基本街道品质构成模式。最后,本文对现实城市空间中的街道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五种街道品质构成模式的构成指标、形态特征进行解读并提出街道品质的分级提升策略。 具体来说,全文组织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基础内容; 第二章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综述,主要简述街道空间及品质的基本概念,以国内外大量的实证和量化研究案例为基础,梳理归纳街道空间品质的营造要素和量化评价方法,并为下文的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体系构建和量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本文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基于理论研究结论对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评价因子进行筛选,确定具体测度指标,建立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测度体系,奠定本文定量研究的方法基础;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以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案例。其中,第四章基于街景识别技术和Arcgis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对测度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测度,并对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结果及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第五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因子聚类分析从总体层面挖掘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内外作用机制,归纳街道空间品质的构成模式。 第六章从评价指标、空间特征对街道空间品质构成的五种基本模式进行解读,选取了国内外10条典型案例街道进行具体分析,并对街道空间品质提出分级调控策略; 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部分,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凝练创新点,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