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惯性微流控技术的血液中致病菌分离应用研究
【6h】

基于惯性微流控技术的血液中致病菌分离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惯性微流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直流道惯性微流控技术

1.2.2 缩扩流道惯性微流控

1.2.3 弯流道惯性微流控

1.3 致病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离心沉降技术

1.3.2 免疫磁珠分选

1.3.3 介电泳技术

1.3.4 惯性微流控技术

1.4 课题立体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立项依据

1.4.2 课题的经费来源

1.4.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惯性微流控的流动机理、结构设计及制备

2.1 引言

2.2 惯性微流控芯片的流动机理

2.2.1 微流控芯片压差流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2.2.2 微粒在矩形流道和弯流道中的受力情况

2.2.3 影响惯性力聚焦效果的几个设计参数

2.3 基于惯性微流控技术分离血液中致病菌的原理

2.4 惯性微流控器件的制备

2.5 实验表征平台和数据处理方法

2.6 惯性微流控芯片的结构选择

2.6.1 三种惯性微流控芯片主流道结构设计

2.6.2 样品液配制和实验方法

2.6.3 实验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惯性微流控器件中流道结构优化及分离的操作条件探索

3.1 引言

3.2 选择用作模拟血细胞的聚苯乙烯原型粒子

3.3 驱动流速对流道中粒子聚焦效果的影响

3.4 流道截面尺寸及流道长度对聚焦效果的影响

3.4.1 流道截面尺寸的聚焦效果影响

3.4.2 流道长度对聚焦效果的影响

3.5 血液稀释倍数对聚焦分离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液中致病菌的分离验证

4.1 引言

4.2 背景介绍及样品液制备

4.2.1 主要致病菌的背景介绍

4.2.2 样品液配制和计数

4.3 分离性能表征

4.3.1 不同稀释度对比

4.3.2 一次分选和二次分选对比

4.4.3 两种致病菌的分离性能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紫外激光直写系统的高通量分离器件制作与验证

5.2.1 紫外激光直写系统的工作原理

5.2.2 芯片制备

5.2.3 芯片的测试

5.3 高通量分离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5.3.1 高通量聚合物芯片结构设计和加工

5.3.2 夹具设计

5.4 高通量分离器件的分离效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在败血症诊疗中,传统基于血培养的方法通常需要至少24小时,并且血液成分的存在会对PCR遗传扩增造成影响。快速有效地分离血液中致病菌有助于通过PCR或其他技术进行遗传鉴定,从而可及时为败血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在新近出现的各种致病菌分离技术中,惯性微流控技术以结构简单、无辅助外场、操控方便及处理通量高等独特优势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基于惯性微流体操控机理从器件结构和功能设计,操作条件探索等方面对分离器件进行优化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稀释度、多次分选、不同致病菌种类等方面对器件的分离性能进行表征,最后基于紫外激光直写聚合物结合热塑封的微流控芯片制备工艺研制具有极高通量的分离器件并对其分离效果进行验证。具体而言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对分离血液中致病菌器件的关键调控参数进行条件探索:根据惯性微流控技术的调控机理,主要从流道主体结构、操作流速、流道截面尺寸和流道长度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通过总结粒子在整个流速段的惯性聚焦偏移规律,得到可调控流速范围并将其用于后续分离实验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截面尺寸流道中粒子的惯性聚焦效果确定流道的宽度。随后从理论计算和实验两方面确定选择螺旋流道的长度。最后,研究血液稀释倍数对血细胞聚焦迁移的影响从而得到最佳血细胞稀释倍数。
  (2)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惯性微流控器件对血液中致病菌的分离性能:在上一章基础上采用血细胞去除率和致病菌回收率两个主要指标参数来表征分离性能。对比两种稀释度下的表现得到提高稀释倍数可提升分选效果,探究发现二次分选的方法对致病菌的分离率略有改善。最后考察不同种类致病菌的分离效果,通过比较发现分离效率跟致病菌的种类关联度不高。实验发现该单流道惯性分离器件可达到98%以上的血细胞去除率和62%以上的致病菌回收率表现。
  (3)在探索多层聚合物芯片的制备工艺基础上研制高通量分离器件并对该器件的分离性能进行验证:首先探究了针对本器件中微流道高度所需的紫外激光直写工艺参数和芯片热塑封的工艺参数,制备相应的夹具并测试器件密封性能和分离性能。接着设计多路并行的高通量聚合物芯片以及相应的夹具,装配得到高通量低成本的分离器件。最后对该高通量分离器件的分离效果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比目前存在的几种致病菌分离技术来体现本器件在综合性能尤其处理通量方面的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