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整合子的分布、耐药性分析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
【6h】

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整合子的分布、耐药性分析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第一部分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整合子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整合子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已发表的论文如下:

致谢

综述 整合子与细菌耐药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整合子在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分析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和多重耐药的相关性。 了解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型,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扩散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菌株来源: 1997年至2003年问江苏省人民医院收集并随机抽取的非重复性并具有临床意义的铜绿假单胞茵菌株,共47株。 2.方法: 以煮沸法提取4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总DNA为模板,根据1、3类整合子各自整合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的引物,PCR扩增以筛选出各自阳性菌株;再将整合子阳性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U21共孵,行转移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对47株菌株以及转移接合子进行MIC测定,分析药敏情况。 对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根据1类整合子5’和3’保守区设计的通用可变区引物,PCR扩增其可变区。 将可变区PCR产物胶回收纯化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序列进行比对,确定可变区所含耐药基因盒。 以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与其对应接合子的总DNA为模板,根据1类整合子可变区测序结果设计所含耐药基因盒对应的引物,PCR扩增每一个耐药基因以确认克隆测序结果及初步检验整合子是否处于质粒上。 采用碱裂解法抽取整合子阳性菌株与其对应接合子的质粒。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整合子阳性菌株的同源性。 结果: 47株铜绿假单胞菌经PCR法29株检测到含有1类整合酶,占所有分离菌株的61.7%(29/47),3类整合子未检出。药敏结果显示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较阴性菌株耐药率明显升高;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到100%。29株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均转移接合成功;转移接合子与野生株比较,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均敏感,MIC90分别下降了8、128和128倍。 29株携带的1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均约为4.3kb。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发现该可变区包含4个耐药基因盒,形成一个新的组合形式aac(6’)-Ⅱ-aadA13-cmlA8-oxa-10,已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EU182575。其中aadA13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同时第三个开放阅读框的序列未见报道,与已知的cm1A5同源性最高为95%,将其命名为cm1A8。 无论野生株或接合子经PCR均分别扩增出上述4个耐药基因盒,序列测定与克隆测序一致。 无论野生株或接合子均抽提出大小一致,大于10Kb的耐药性质粒。 脉冲场凝胶电泳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存在克隆传播和可能相关关系。 结论: 本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有1类整合子的流行。1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较阴性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更容易产生耐药。结合药敏表型及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的基因型,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茵耐药和多重耐药相关。和野生株相比,转移接合子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均敏感。 该1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相同,携带有新的耐药基因盒组合形式。整合子位于接合性质粒。这些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间存在着水平或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著录项

  • 作者

    武渊;

  •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学科 内科学(感染病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黄祖瑚;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378.991;
  •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整合子; 耐药基因; 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