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里运河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6h】

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里运河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绪论

0.1研究背景

0.2研究目的和意义

0.3研究的必要性

0.4分期实施规划

第一章淮安里运河流域的用地现状及评价

1.1淮安城市与里运河的交互过程及历史变迁

1.1.1里运河与淮安城市共兴衰

1.1.2淮安城市发展重塑里运河沿岸空间形态

1.2里运河流域用地现状的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1.2.1里运河流域绿化评价

1.2.2流域水质现状评价

1.2.3里运河流域空间与用地属性评价

1.2.4用地现状的适宜性分析

第二章淮安里运河滨水用地及空间格局

2.1类似城市的滨水空间及其演变

2.1.1演变的规律

2.1.2演变的特点

2.2淮安滨水用地与里运河文化长廊构成

2.2.1空间用地类型

2.2.2业态功能分布

2.2.3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构成

第三章里运河用地、业态、空间的调整与优化

3.1里运河沿岸用地的保护

3.1.1 生态用地的保护

3.1.2水源地的保护

3.1.3历史性街区的保护

3.1.4独特工业景观的保护

3.1.5现代水利文化的更新与再利用

3.2里运河沿岸的用地调整

3.2.1 工业用地调整

3.2.2商业用地调整

3.2.3生态用地调整

3.3里运河沿岸的持续发展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

3.3.1里运河沿岸的产业结构调整

3.3.2生态用地的格局优化

3.4淮安历史街区的优化

3.5构建淮安绿色廊道

3.6里运河沿岸空间格局的重组与优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重返城市滨水地段的建设热潮,滨水地段以其独特的水文、地貌、人文、历史而备受人们关注。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开展的。在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概念规划中充分体现这一概念,如何以里运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来带动整个淮安市的发展,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本文以里运河滨水空间研究为出发点,研究水与城市共同发展要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物质要素(包括土地、房屋)和水体要素(包括水污染、水文特征等)的相互协调关系,强调城市未来发展要形成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有机结构体,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合性,实现城市系统中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四位一体的高度综合和协调发展。 本文按照“里运河流域现状评价、适宜性分析——里运河流域资源空间分析——里运河流域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构框架将文章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简述里运河与淮安的发展,对流域绿化、水质、空间及用地进行分析,并做出适宜性评价。 第二章,分析世界范围内类似城市的滨水区发展,得出规律及特点,以此为基础分析里运河流域空间用地类型和业态分布,勾画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框架。 第三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域进行用地保护、产业调整、生态格局优化、空间格局重组,完成可持续发展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