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气候话语与气候政治——《华盛顿邮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的批判话语研究
【6h】

气候话语与气候政治——《华盛顿邮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的批判话语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变得日渐严重,美国主流媒体对气候变化以及气候政治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气候变化不仅会导致冰川融化进而淹没沿海城市,而且会带来大面积的干旱和农作物欠收。这就意味着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严重的自然灾难而且也是很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灾难。有鉴于此,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球各国政府的重视。在各国政府的报告、新闻、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气候话语,这引起了许多学者对此类话语的研究兴趣。
   新闻普遍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是它所报道的社会和政治的产物,因此新闻中的话语在现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主流媒体更是在西方媒体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传递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为以及引导公众对国内国际事务观念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闻并非像其所标榜的那样客观公正,而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与选择受到当局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为之服务。
   本研究尝试在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气候话语和气候政治为背景来研究《华盛顿邮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为此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美国的新闻报道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策略来报道哥本哈根会议;2、美国媒体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3、在环境问题的报道中美国媒体又隐藏了怎样的意识形态。
   本文采用了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期间《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话语历史分析方法主张在宏观的社会、政治、历史视角下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地解读,从而使得语篇、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透明化。话语历史分析方法包括五种分析策略:所指策略或提名策略、谓语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框架化或者话语再现策略、强化或弱化策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华盛顿邮报中大量使用了这些语言策略以达到展示积极自我和消极他人的目的。在这些报道中,美国媒体塑造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好斗、剥夺了人民的权利,不负责任,是一个经济军事威胁大国。在哥本哈根会议的关键时候,美国媒体塑造的如此负面的中国形象目的在于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分化了发展中国家阵营,将气候变化的责任推给中国,迫使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
   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为了其特定的政治及集团利益,美国媒体并非如其宣称的那样客观公正;2、美国媒体塑造了负面的中国形象,隐藏在这些看似公正的新闻话语背后的其实是不平等、不公正、霸权的意识形态。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有如下几点:首先,从新闻话语分析角度看,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批判话语意识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新闻。对新闻进行批判性解读有助于揭示其中潜在的意识形态,进而加强读者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力。其次,从语言学角度,本研究有助于将话语历史分析法引入到新闻写作的教学与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将话语历史方法中的策略融入到新闻写作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再次,从政治实践上看,了解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的形象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借此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作出回应,向世界塑造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以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形成和谐的中外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