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行星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
【6h】

小行星探测轨道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2.1 引言

2.2 小推力兰伯特问题

2.3 飞行时间约束方程数值解法

2.4 改进的飞行时间约束方程数值解法

2.5 四种飞行时间约束方程数值解法计算性能对比分析

2.6 基于指数正弦法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小行星系统引力场建模

3.1 引言

3.2 限制性全三体问题

3.3 采用二阶二次球谐函数模型的双小行星系统引力场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模型间的平动点位置及稳定区域对比分析

4.1 引言

4.2 双小行星系统的平动点

4.3 不同模型的平动点位置坐标偏差对比

4.4 平动点的稳定性

4.5 不同模型的三角平动点稳定区域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小行星系统不同模型的李雅普诺夫轨道及其不变流形

5.1 引言

5.2 雅可比常数

5.3 状态转移矩阵

5.4 李雅普诺夫轨道及其不变流形的计算

5.5 数值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不变流形的双小行星系统低能轨道设计

6.1 引言

6.2 庞加莱截面法

6.3 双小行星系统的捕获轨道和逃逸轨道

6.4 双小行星系统共线平动点李雅普诺夫轨道之间的低能转移轨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三个模型中天体M1和M2的势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深空探测持续向前推进,开展对具有独特科学价值的小行星的探测已经成为深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双小行星系统是众多小行星类群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大约有16%的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小行星属于双小行星系统,该类小行星是我国未来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首选目标。
  本文以小行星探测和防御任务为潜在的工程背景,对小行星探测任务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弱引力双小行星系统引力场建模和双小行星系统附近轨道动力学特性等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基于指数正弦曲线形状法并利用遗传算法对小推力小行星转移轨道进行了初始设计,继而采用Radau伪谱法和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对小推力转移轨道进行了优化。采用指数正弦曲线法进行小推力转移轨道初始设计的关键是求解飞行时间约束方程,本文改进提出了一种计算效率好且计算精度高的指数拟合法。然后,采用复杂度和精度依次递增的球体-球体模型、椭球体-球体模型和改进的限制性椭球体-椭球体模型对双小行星系统的引力场进行建模,并对不同引力场模型下的双小行星系统平动点位置坐标偏差和三角平动点的稳定区域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引力势函数模型中椭圆积分难以计算这一问题,采用了计算效率高、无积分环节的二阶二次球谐函数模型来进行引力势计算,并比较验证了其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最后,本文采用构造流函数方法来计算分析不同模型下的双小行星系统共线平动点李雅普诺夫轨道及其不变流形。该方法不用求解近似解析解来作为计算初值,也不用求解状态转移矩阵,便于编程实现。在李雅普诺夫轨道及其不变流形的基础上,利用不变流形的渐进性和方向性,设计了不同模型下的双小行星系统捕获轨道和逃逸轨道;并且,进一步借助不变流形及其异宿连接,采用庞加莱截面法设计了双小行星系统不同模型下的不同共线平动点李雅普诺夫轨道之间的低能转移轨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