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工回流融入中小城市的结构性制约与主体性实践——以皖村第一代农民工为例
【6h】

农民工回流融入中小城市的结构性制约与主体性实践——以皖村第一代农民工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设计

1.5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外部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

2.1 制度的限制——城乡二元结构

2.2 物质性资源的限制——农地与薪酬

2.3 权威性资源的限制——社会排斥

2.4 小结

第三章:第一代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的内部主体因素

3.1 第一代农民工回流融入到中小城市的意愿

3.2 第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

3.3 小结

第四章:第一代农民工融入到中小城市的实践

4.1 身份的获取

4.2 就业的转变

4.3 公共服务的获取——以子女教育为例

4.4 文化的维系与转变——以家庭功能的维系为例

第五章:总结与思考

5.1 总结

5.2 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进城居住的意愿与大城市接纳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从皖村的情况看,大量的90年代中期之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放弃了进入大城市居住,转而回流到户籍所在的三线城市与县城居住生活。我们应该看到,第一代农民工是一群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城市化的道路,由大城市回流到户籍所在的中小城市,在打工积累的基础上转向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在内的多种形式就业,从而实现融入城市的目的,这一现象即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回流式的融入中小城市现象。这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能动探索实践,因此,需要研究者分别考察其外部结构因素和内部主体因素,也需要关注两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更需要研究第一代农民工如何在适应外部社会结构和利用内部主体因素的实践中能动地融入城市。为此,基于对原籍D县Z镇皖村的已回流移居到中小城市的市民(原第一代农民工)的个案调查资料,通过运用结构化理论视角对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准入、就业或创业、公共服务获取、文化的维系等主要领域的行动来呈现第一代农民工回流移居到中小城市的过程中外部结构与主体实践的二重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外部结构的制度安排、经济环境、舆论态度等在不同类型城市间分布的差异性为第一代农民工提供了居住地域选择的空间,第一代农民工也根据自身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城市适应能力等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思与探索城市融入的可行路径。外部结构对第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但同时也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提供了主体实践的空间;主体行动受到外部结构的限制从而维持了外部结构的存在,与此同时外部结构也由于主体的能动性而被不断的重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