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中的温度计算
【6h】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中的温度计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研究概况

1.1.1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基本原理

1.1.2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研究现状

1.2 温度计算模型

1.2.1 求解热平衡方程

1.2.2 求解覆盖层导热方程

1.2.3 求解气膜热传导方程

1.2.4 垂直方向存在温度梯度

1.3 计算机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2 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中的温度计算模型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现象

2.2 工件表面温度计算模型

2.2.1 物理模型建立

2.2.2 假设条件

2.2.3 导热方程及边界条件

2.2.4 体系热源的计算

2.2.5 热流密度的确定

2.2.6 计算结果

2.2.7 模型参数取值

2.3 工件内部温度场计算

2.3.1 热分析有限元法

2.3.2 建立模型

2.3.3 施加载荷及求解

2.3.4 内部温度场模拟结果

2.4 实验测量及验证

2.4.1 不同处理面积温度测量及验证

2.4.2 不同电解液成分下温度测量及验证

3.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过程温度计算系统开发

3.1 程序功能需求分析

3.2 程序设计方案及流程

3.3 程序设计界面

3.3.1 封面

3.3.2 操作主界面

3.3.3 参数界面

3.3.4 表面温度计算界面

3.3.5 工件内部温度场计算界面

3.4 程序运行结果

4 不同参数对温度的影响

4.1 电压对温度及渗层的影响

4.2 电解液成分对温度及渗层的影响

4.3 处理面积对温度的影响

5 微观放电模型

5.1 单个放电通道导热模型

5.1.1 物理模型及热传导方程

5.1.2 热源模型及边界条件

5.2 ANSYS建模及加载

5.2.1 模型建立

5.2.2 网格划分

5.2.3 材料参数

5.2.4 载荷施加及求解

5.3 模拟结果及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情况

展开▼

摘要

为了研究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过程中工件温度与电参数的关系,分别建立了工件表面温度计算模型和工件内部温度场计算模型。表面温度计算模型中,以工件—气膜—电解液三相体系为研究对象,认为工件表面被一层连续而稳定的等离子体气膜所包围,建立了气膜的热传导方程,采用合适的边界条件,求解得到气膜中的温度分布。并将计算得到的工件表面温度与实验测温结果进行了对比。以表面温度作为边界条件,采用ANSYS对工件内部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大,工件表面温度不断增加;在气膜热导率是温度的函数,气膜电导率为常数的条件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最为符合;电解液中甲酰胺含量越高,表面温度越低,表面温度—电压曲线的斜率越小;处理面积越大,相同电压下所能达到的表面温度越低;随着工件半径以及表面温度的增加,工件内部的温度梯度越大,表面的热量传递到心部所用的时间越长;浸入深度的增加对工件径向温度分布影响不大。
  以温度计算模型为基础,采用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液相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的温度计算系统”,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互动界面,非编程用户使用该软件输入各项参数后可快速得到工件表面温度及内部温度场,从而为适当选择液相等离子体电解处理的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对单个放电通道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放电通道中心的温度超过104℃,如此高的温度会使通道内物质发生熔化和汽化,从而在放电通道中心形成孔洞,这与渗层表面扫描电镜形貌一致。渗层表层白亮层的形成是由一系列熔化和凝固过程组成。每一个弧光放电过程均存在Fe及其碳氮化合物等物质的瞬态熔化行为和瞬态凝固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