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基于全国17所农业高校的问卷调查
【6h】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基于全国17所农业高校的问卷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因素分析法

1.5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介绍

2.1 基本概念

2.1.1 创业

2.1.2 创业教育

2.1.3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

2.2 基本理论

2.2.1 三螺旋理论

第3章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

3.1.1 创业教育对象局限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3.1.2 创业教育阶段性及专业性特征不明显

3.1.3 创业教育实施过程遇多方障碍,资源性障碍最为突出

3.2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3.2.1 师资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稀缺性及非专业性弊端突显

3.2.2 实践课程:部分课程形式普及度较高,课程间缺乏纵向持续性及横向衔接性

3.2.3 理论课程:形式以公选课为主、数量稀少、内容缺漏

3.3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支持现状及问题

3.3.1 政府外部支持:创业教育扶持力度日益增强,农业高校需抓住契机

3.3.2 社会外部支持:以企业场地、人才、经费支持为主,其他社会主体支持缺位

3.3.3 高校内部支持:多方位提供支持,但尚未制度化、系统化

第4章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4.1 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内部原因分析

4.1.1 尚未真正落实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4.1.2 传统专业教育弊端阻碍创业教育发展

4.1.3 农业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外围互动机制

4.2 基于PEST模型的社会环境外部原因分析

4.2.1 政治(Political)因素:我国政府对农业高校施以“行政枷锁"

4.2.2 经济(Economical)因素:尚未完成向创业型经济的转型

4.2.3 社会文化(Social and Cultural)因素:创业文化基础薄弱

4.2.4 技术(Technological)因素: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

第5章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定位及机制建构

5.1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定位

5.1.1 以优势特色农科为龙头

5.1.2 以跨学科合作并进为趋向

5.2 官产学“三螺旋式”的协同动力机制构建

5.2.1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源动力——基于供求理论视角

5.2.2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三螺旋”动力机制构建

5.3 三层“金字塔式’’的有序运行机制构建

5.3.1 建立在创业精神学基础上的思想层

5.3.2 建立在创业知识论基础上的知识层

5.3.3 建立在创业实践论基础上的实践层

5.4 教学——管理——服务“一站式”的有效保障机制构建

5.4.1 专业化的教学机制

5.4.2 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5.4.3 全方位的服务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型大学”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纵观各刊文献,不难发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催生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在创新型人力资源提供上具备绝对主动权的创业型大学这一“智库”的建设热情,然而创业教育的科学实施是关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范围仍驻足于一般高校创业教育相关问题的泛泛之谈,而缺乏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如:农业高校)的特色创业教育的深度研究。基于这一现实状况,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校应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的意见,文章就农业高校开展特色创业教育、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机制以培养创新创业型农科人才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17所农业高校的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材料,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
  (1)调查表明,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就实施现状而言: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对象局限于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倾向于精英化教育;且创业教育的阶段性和专业性特征不明显,还处于通过学校统一开设创业公共课程或统一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的初步推动阶段,尚未形成分阶段开展且各阶段相互衔接的系统体系;另外,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对于农业高校而言遇“资源性障碍”、“观念性障碍”、“制度性障碍”、“政策性障碍”以及“研究性障碍”等多方障碍,其中,专业师资缺乏、资金紧张等“资源性障碍”成为最大绊脚石。
  (2)就教学现状而言:一方面,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以满足高质量创业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构建一个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基础型课程与专门型课程同步,大众化课程与特色化课程衔接,满足农业高校各类创业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完善的课程体系任重而道远。
  (3)就支持现状而言: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日益加强,社会支持主要以企业场地、人才、经费支持为主,其他社会主体支持缺位,高校内部则给予创业教育政策、资金、组织机构等各方面支持,但是尚未制度化、系统化。
  针对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文章试图从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内部及社会环境外部的内外因双重视角解析其原因。内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三点:其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尚未真正落实,农业高校管理层、教学层及受教育层均未对创业教育形成科学的认知;其二,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两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在诸多方面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其三,农业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外围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基于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四个方面进一步阐释问题形成的外因:政治因素归结为我国政府对农业高校施以“行政枷锁”,经济因素归结为我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尚未完成向创业型经济的转型,社会文化因素归结为中国文化中创业文化基础薄弱,技术因素归结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及原因解析,文章冀望于有效缓解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突出问题,促进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定位及机制构建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应定位于“以优势特色农科为龙头,以跨学科合作并进为趋向”;第二,应构建包含创新型政府、创业型大学、创造型农业在内的官产学“三螺旋”协同动力机制,进一步提升各相关利益者对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预期收益,确保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第三,应构建包含思想层、知识层、实践层在内的三层“金字塔式”的有序运行机制,根据不同层次的内容及目标采用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兼具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农科人才,为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第四,应构建教学——管理——服务“一站式”的有效保障机制,应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构建专业化的教学机制,应通过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的刚性管理向“指导激励”型的柔性管理的转变以构建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应通过建设开放共享型创业教育资源库、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认证体系以构建全方位的服务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