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及单倍体耐盐、耐低氮胁迫筛选体系的建立
【6h】

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及单倍体耐盐、耐低氮胁迫筛选体系的建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

文献综述

一、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1.基因型的效应

2.培养基、碳源及激素的影响

3.环境因子对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二、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1.迟钝型材料的花药/小孢子培养

2.大麦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应用于育种的研究

三、单倍体离体诱变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秋水仙碱预处理对大麦小孢子离体培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提取液、预处理液及培养基

1.4 小孢子活力检测

1.5 胚状体与绿苗率

2 结果

2.1 预处理液中秋水仙碱浓度对小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提取液和预处理液对胚状体产量的影响

2.3 10mg/L秋水仙碱处理对胚状体成苗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小花共培养对大麦小孢子离体培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提取液、预处理液及培养基

1.4 小花共培养

1.5 小孢子活力检测

1.6 多细胞结构(MCS)、胚状体(ELS)及绿苗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身小花共培养对大麦小孢子培养中多细胞结构形成的影响

2.2 二倍体和四倍体小花共培养对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2.3 低温预处理和小花共培养对大麦小孢子中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2.4 共培养小花的发育时期和低温处理对大麦小孢子培养中胚状体和绿苗形成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培养基中氮源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培养方法

1.3 提取液及培养基

1.4 愈伤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导培养基中不同氮源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

2.2 诱导培养基中不同供氮量对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

2.3 诱导培养基中有机氮浓度对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

2.4 诱导培养基中有机氮使用量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大麦单倍体耐低氮筛选技术程序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小孢子培养方法

1.3 溶液培养方法

1.4 单株产量试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胁迫对大麦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

2.2 氮素胁迫对大麦苗期生长量的影响

2.3 氮素胁迫对大麦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大麦单倍体耐盐筛选技术程序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小孢子培养

1.3 发芽期耐盐性鉴定

1.4 单株产量鉴定

1.5 数据分析及性状相对值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对2份品种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

2.2 NaCl浓度对2份品种种子的萌发指标的影响

2.3 NaCl胁迫对2份品种成熟期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

2.4 花11和花30不同倍性水平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耐盐性

3 讨论

第六章 利用大麦单倍体技术诱导筛选耐盐变异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耐盐变异体获取方法

1.3 耐盐变异体的温室鉴定

1.4 耐盐变异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变剂及诱变方法对大麦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的影响

2.2 再生植株自交一代的耐盐性表现

2.3 变异体的耐盐分子机制研究

3 讨论

第七章 利用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诱导筛选耐低氮变异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小孢子培养方法

1.3 提取液、预处理液及培养基

1.4 诱变处理

1.5 变异体自交一代耐低氮性的田间鉴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孢子EMS和平阳霉素诱变后胁迫筛选的结果

2.2 离体穗60Coγ-射线辐照后胁迫筛选的结果

2.3 种子60Coγ-射线辐照后小孢子胁迫筛选的结果

2.4 胁迫筛选压的确定

2.5 变异体自交一代耐低氮性的田间鉴定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之处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为了使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更具有实用性,以大田种植的大麦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提取液中添加秋水仙碱、诱导培养时采用完整小花共培养以及优化了诱导培养基中的氮含量(有机氮和无机氮),极大地提高了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绿苗产量;为了确定大麦单倍体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的耐盐/低氮性之间是否一致,研究了盐/低氮胁迫下大麦籽粒产量和萌发期生长指标(苗期植株生长量)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的盐/低氮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单倍体细胞水平的耐盐/低氮性与植株水平的耐盐/低氮性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孢子水平诱变和盐/低氮胁迫筛选研究,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快速获得了耐盐/低氮性优于原始品种的、纯合的变异体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为了提高大田种植材料的小孢子培养效果,以大田生长的、适合上海及周边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品系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碱对大麦离体小孢子活力以及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提取液和预处理液中添加10mg/L的秋水仙碱不仅可以提高小孢子提取时的存活率,还能明显降低小孢子在培养72h后的死亡率,但小孢子存活率提高的幅度和小孢子死亡率下降的幅度在供试材料之间相差很大,品系PDJ的预处理效果好于沪麦8号,对S22和花30的处理效果不明显,由于PDJ在提取时的存活率最低,所以认为在提取液和预处理液中添加秋水仙碱对小孢子活力低的材料更为必要。提取液和预处理液中添加秋水仙碱还能提高胚状体的诱导率,促进胚状体的成苗潜力,绿苗分化率显著提高。提取液和预处理液中的无机盐成分对供试材料小孢子培养的胚状体产量存在明显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基因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为了研究小花共培养对大麦离体小孢子培养的影响,进行了一下4个方面的研究。首先,以SD1、A11和E2为材料,小孢子培养时采用自生小花共培养,在培养7d时统计多细胞结构(MCS)的数量,结果表明共培养处理的多细胞结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相对值都达到1.5,表明添加小花可以促进多细胞结构的形成。其次,研究了不同倍性小花共培养的效果,以S23和SD1为材料,共培养时分别采用自身小花和93A小花共培养来比较不同共培养材料对小孢子培养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形成的影响,采用93A小花共培养时形成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的数量多于采用自身小花共培养的,由于93A是个四倍体材料,因而推测采用四倍体材料的共培养效果优于采用二倍体的。第三,研究了小孢子培养材料低温预处理时间对共培养效果的影响,以SD1为供试材料,离体穗经15、20和25天低温预处理后,收集小孢子进行培养,培养时分别添加SD1和93A的小花进行共培养,统计多细胞结构和胚状体数量,小花共培养的效果在低温预处理15天时最为明显,随着低温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削弱,在低温预处理达到25天时共培养的效果已不明显。第四,进一步比较了共培养材料小花的发育时期和低温预处理时间对供试材料S23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胚状体形成和绿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小花取自单核或双核期,也不管是否经过低温预处理,小花共培养的所有结果皆优于对照;93A小花共培养的效果又优于S23的,获得了最高的胚状体产量(每个培养皿的胚状体数为862.50±63.19)和最高的绿苗分化率(43.00%);用经低温处理15天的小花共培养得到了比未经低温处理的更多的胚状体产量,但在绿苗频率上表现并不一致;单核期小花共培养的胚状体产量和绿苗率优于双核期的。从胚状体产量上看,单核期小花的培养效果优于双核期的,小花低温预处理后的效果也明显优于未经低温预处理的。从绿苗率上看,大致也是单核期小花的共培养效果比双核期的好,但小花低温预处理的效果不明显,且略有下降。
   为了进一步提高供试材料的愈伤组织产量,优化了诱导培养基中的氮源,以KNO3和(NH4)2SO4作为无机氮,谷氨酰胺(Glu)和水解干酪素(CH)作为有机氮,比较了诱导培养基中无机氮和有机氮浓度对一批大麦品种/品系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诱导培养基中无机氮浓度、添加Glu和CH可以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产量。培养基中KNO3和(NH4)2SO4单独或共同存在时,所有供试材料的愈伤组织产量都很低;无论是KNO3还是(NH4)2SO4,只要和有机氮同时存在,愈伤组织产量就会显著提高;降低培养基中无机氮浓度至原含量的1/2-1/4(KNO31415.0-707.5mg/L、(NH4)2SO4231.5-115.5mg/L),8份供试材料中有6份的愈伤组织产量明显提高;培养基中有机氮浓度(Glu和CH)从各800 mg/L提高至2000 mg/L,所有供试材料的愈伤组织产量随着有机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1/4N6的无机氮(KNO3707.5mg/L、(NH4)2SO4115.5mg/L)结合2000mg/L有机氮(Glu和CH)的使用最适宜于愈伤组织的形成。研究还表明有机氮的浓度对绿苗分化率影响不大,诱导培养基中有机氮浓度尽管对愈伤组织产量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但对愈伤组织分化成苗能力的影响较小,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型。
   为了确定低氮胁迫下大麦籽粒产量和植株苗期生长量与小孢子培养阶段低氮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在供试品种内变化趋势是否一致,以4份(花-30、BR06-5、BI-45和BI-49)大麦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培养基中有机氮使用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营养液中NH4NO3不同添加量对大麦苗期生长量以及盆栽时正常施氮与不施氮处理对大麦单株产量的影响。培养基中有机氮含量的下降明显降低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当培养基中有机氮浓度降至400mg/L时,所有供试材料愈伤组织产量极显著下降,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4个供试材料愈伤产量的相对值明显分成二类,BI-49和BR06-5为一类,相对值为0.60和0.58;花-30和BI-45则为另一类,相对值为0.44和0.40。营养液中的氮素胁迫严重抑制供试材料苗期的生长,降低植株高度、主根长度和植株、根干重,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BI-49和BR06-5的所有苗期统计指标的相对值都大于花-30和BI-45。盆栽时不施氮处理的大麦有效穗和单株产量低于正常施氮的对照,不同基因型间有差异,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的相对值都是BI-49>BR06-5>BI-45>花-30。氮素胁迫下,4个供试材料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相对值与苗期植株高度、茎叶干重、主根长度和根干重的相对值以及单株产量相对值的变化在品种内具有相同的趋势,证实了单倍体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的耐低氮性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确定盐胁迫下大麦籽粒产量和萌发期生长指标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的盐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在供试品种内变化趋势是否一致性,以2份(花11和花30)大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萌发液中NaCl含量对大麦种子萌发期生长指标的影响和NaCl胁迫处理对大麦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提高可降低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但2份品种的降幅存在明显的差异,花30小孢子培养过程对NaCl相当敏感,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达到0.1g/L时就严重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产量从133.5mg/皿下降至78.0mg/皿;而花11的小孢子则对诱导培养基中0.1~0.3g/L NaCl不敏感,愈伤组织产量在208.8mg/皿-181.3mg/皿,没有明显下降。萌发液中NaCl含量提高可降低种子发芽率、主根长度和胚芽鞘长度,2份品种间降幅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花30的下降幅度大于花11。盆栽条件下NaCl胁迫处理的大麦单株产量明显低于无NaCl的对照,2份品种间差异显著,花11的单株籽粒产量从3.7g下降至2.9g,下降幅度为21.6%,花30的单株籽粒产量从4.4g下降至1.6g,下降幅度高达63.7%,花30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花11。NaCl胁迫下,2份供试材料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相对值与萌发期的相对性状以及成熟期单株产量的相对值变化趋势品种内是相同的,品种间是有差异的。
   进行了利用大麦单倍体技术诱导筛选耐盐变异体研究。以EMS、平阳霉素和60Coγ-射线作为诱变剂,诱变花30的离体小孢子、离体穗和干种子,在小孢子培养的诱导和分化阶段进行NaCl的胁迫培养和筛选。结果表明,EMS诱变离体小孢子(1-5mg/L、48h)和60Coγ-射线辐照干种子(剂量率1GY/min、剂量为400-500GY)诱变后小孢子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平阳霉素诱变小孢子(1-5mg/L、48h)和60Coγ-射线辐照离体穗(剂量率1GY/min、剂量为5-15GY)。在诱变剂和诱变方法适宜的条件下(EMS诱变小孢子和60Coγ-射线辐照干种子),胁迫筛选压的确立对获得再生植株的数量至关重要。EMS诱变后在300mg/L NaCl胁迫下愈伤产量为123.71mg/皿,这种愈伤组织在含3g/L NaCl的胁迫分化培养基上绿苗产量为35.51株/100mg愈伤组织。花30干种子60Coγ-射线辐照后的植株的小孢子在300mg/L NaCl胁迫下愈伤产量为109.68mg/皿,愈伤组织在含3g/L NaCl的胁迫分化培养基上绿苗产量为17.14株/100mg。很明显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还可以提高些,但分化培养基中的3% NaCl含量太高了,导致绿苗分化率下降太多,所以本试验获得的耐盐变异体数量太少。因而小孢子培养中 NaCl浓度和氮胁迫浓度仍需进一步优化。以16份源于种子辐照处理的再生植株的自交一代种子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在0.5% NaCl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以及植株的分蘖数、株高和单株产量,花30发芽率为0,供试的16份耐盐变异体中,有14份材料NaCl胁迫下的发芽率优于花30,鉴定出4份耐盐性明显优于花30的变异体材料。选择耐盐变异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变异体中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X1、NHX2和NHX3和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BD1和BBD2的表达模式和表达量,结果表明变异体耐盐性的提高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存在联系。
   进行了利用大麦单倍体技术诱导筛选耐低氮变异体研究。以大麦品种花30作为供试材料,比较了EMS和平阳霉素处理小孢子,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离体穗和干种子,对游离小孢子在氮胁迫培养下诱导的愈伤组织产量和愈伤组织在氮胁迫下分化的绿苗数量的影响。花30的离体小孢子经过EMS处理48h后在1/10无机氮、Glu和CH400mg/L的氮胁迫下愈伤产量为82.35mg/皿,这种愈伤组织在含1/10无机氮的胁迫分化培养基上绿苗产量为126.76株/100mg愈伤。花30的离体小孢子经过平阳霉素处理48h后在1/10无机氮、Glu和CH400mg/L的氮胁迫下愈伤产量只有36.75mg/皿,这种愈伤组织在含1/10无机氮的胁迫分化培养基上绿苗产量为10.49株/100mg愈伤。花30离体穗经过60Coγ-射线辐照后小孢子在1/10无机氮、Glu和CH400mg/L的氮胁迫下愈伤产量为37.65mg/皿,这种愈伤组织在含1/10无机氮的胁迫分化培养基上绿苗产量为18.23株/100mg愈伤。花30干种子60Coγ-射线辐照后的植株的小孢子在1/10无机氮、Glu和CH400mg/L的氮胁迫下愈伤产量为67.08mg/皿,这种愈伤组织在含1/10无机氮的胁迫分化培养基上绿苗分化率为96.99株/100mg愈伤。EMS处理离体小孢子和60Coγ-射线辐照干种子的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数量明显优于平阳霉素处理小孢子和60Coγ-射线辐照离体穗。以140份源于EMS诱变小孢子后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自交一代种子为供试材料,播种后采用正常施肥和不施肥两种处理,比较了变异体材料的分蘖数、成穗数、株高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大部分自交一代材料的分蘖数、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均高于原始品种花30。变异体自交一代中的产量性状以及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一些性状如分蘖数、胁迫下的株高优于原始品种花30的变异体数量远远多于产量性状劣于花30的变异体数量,即发生正向变异材料的数量远远多于负向变异材料的数量,表明小孢子水平的诱变和氮胁迫筛选是有效的,提高了自交一代植株的氮素利用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