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的保障机制研究——对南京市公众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
【6h】

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的保障机制研究——对南京市公众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研究缘起——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属性研究

1.1公共图书馆含义及特点

1.2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公共图书馆理念

1.2.1公共物品的含义

1.2.2公共图书馆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1.2.3公共图书馆理念

1.3公共图书馆是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

1.4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含义

第二章国外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状况分析

2.1国外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分析

2.2国外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分析

2.3国外公共图书馆结构布局分析

2.4国外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实践分析

2.4.1英国

2.4.2美国

2.4.3日本

2.4.4香港

第三章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状况分析

3.1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分析

3.2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分析

3.2.1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

3.2.2分散——共建管理模式

3.2.3分散——整合管理模式

3.3我国公共图书馆结构布局分析

3.4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3.4.1全国范围内跨系统资源合作共建共享联合保障体系

3.4.2区域性公共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第四章对南京市公众公共图书馆需求及利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4.1调查表的设计

4.1.1调查表概况

4.1.2调查对象

4.1.3调查方案与步骤

4.1.4分析、统计方法介绍

4.2调查样本属性分析

4.2.1样本1属性分析

4.2.2样本2属性分析

4.3基本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思考

4.3.1关于公众对公共图书馆利用状况方面

4.3.2关于公共图书馆地理布局建设方面

4.3.3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4.3.4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方面

4.3.5总体情况

4.3.6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特点及规律分析

第五章基于需求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构建

5.1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

5.1.1资源共享原则

5.1.2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5.1.3人本原则

5.2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构建方法

5.2.1改革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5.2.2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布局结构体系

5.2.3建设公共图书馆物流系统

5.2.4建立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与技术保障

第六章总结

6.1主要工作

6.2本文的创新之处

6.3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兴起,网络逐渐成为一种公认的获取公共信息资源最方便的渠道。然而,由于人们经济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因特网并没有促进信息公平的实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献信息机构,其宗旨就是要提供免费、平等的信息服务,保障公众公平的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机构,这是由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决定的。本研究首先从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研究缘起——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出发,阐明公共图书馆是一种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要保障公众公平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必须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含义。 目前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信息保障体系,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必须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前提,因此,有必要对用户信息需求状况及需求规律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南京市公众公共图书馆需求及利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理论思考。在研究了公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基于需求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在探讨构建方法时主要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公共图书馆的结构布局、公共图书馆物流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展开,同时初步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的法律和技术保障问题。本研究提出新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结构布局方案以及物流系统建设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多功能的均衡分布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以缩小信息鸿沟,保障公众公平获取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第1章阐明公共图书馆是一种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并定义了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含义。第2章对目前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状况进行分析。第3章对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状况进行分析。第4章对南京市公众公共图书馆需求及利用状况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思考。第5章探讨基于信息需求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介绍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