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安县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6h】

海安县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引言

1.1课题来源

1.2国内外流域治理理论的概述

1.3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1.4研究技术路线

2现状评价与分析

2.1海安县淮河流域概况

2.1.1自然环境

2.1.2社会经济概况

2.2水质现状

2.2.1监测断面的布设

2.2.2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2.3监测频次

2.2.4评价标准

2.2.5评价方法

2.2.6水质现状评价

2.2.7近几年水质动态

2.3水污染源现状

2.3.1 工业水污染源

2.3.2生活水污染源

2.3.3面源水污染

2.3.4船舶污染

2.3.5污染源构成分析

2.4水污染防治现状

2.4.1制订控制方案

2.4.2巩固达标排放

2.4.3控制新污染源

2.4.4推行总量控制

2.4.5整治新华河

2.4.6治理生活污染

2.4.7防治船舶污染

2.5环境问题分析

2.5.1工业布局不合理

2.5.2生活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

2.5.3面源污染严重

2.5.4企业排污量的核定手段要进一步完善

2.5.5水体自净能力差

3.水环境容量

3.1水文参数

3.2水质参数

3.3水质模型

3.4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3.5环境容量计算

4.水污染控制对策

4.1确定优先控制单元

4.2面源污染防治

4.2.1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4.2.2农田养分污染防治

4.2.3农田农药污染防治

4.2.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4.2.5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4.2.6水产养殖污染控制

4.2.7生态农业建设

4.2.8城镇面源控制

4.3生活污染防治

4.3.1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4.3.2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4.3.3生活污水分散处理

4.4 工业污染源控制

4.4.1实施工业园区整合

4.4.2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4.4.3实施“退城进区”工程

4.4.4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进行ISO14000系列认证工作

4.4.5强化排污总量控制

4.4.6加大监管力度

4.4.7实施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

4.5船舶污染防治

4.6河流综合污染防治措施

4.6.1微生物就地处理技术

4.6.2河流曝气复氧技术

4.6.3河流生态型疏浚

4.6.4建立滨岸缓冲带

4.6.5“三清工程”

4.7保障机制

4.7.1行政保障

4.7.2法制保障

4.7.3技术保障

5.目标可达性分析

6结语

6.1水质现状

6.2水污染源现状

6.3水环境容量

6.4水污染控制对策

6.5目标可达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淮河流域是我国污染控制的重点之一,作为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末梢的海安县,应正视经济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的对象为海安县淮河流域的两条主要河流:新通扬-通榆运河(海安段)、串场河(海安段)。根据海安县环境监测站对这两条河流1998年至2002年连续五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均值型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分析河流水质现状及水质变化趋势,找出主要污染因子和类型。通过调查两条河流入河污染源的现状,分析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构成、入河量等,对河流贡献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污染。阐述了海安县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状,分析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优先控制单元。根据容量测算结果,提出了控制海安县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对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并进行了目标可达性分析。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施肥;控制农药污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型农业;控制城镇面源等。生活污染控制措施:实行分类处理,县城、南莫、墩头、白甸等4镇的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其余乡镇采用净化沼气池或其他定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工业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工业园区整合、“退城进区”工程、总量控制、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进行ISO14000系列认证工作;加大监管力度。综合防治措施:微生物就地处理技术、河流曝气复氧技术、河流生态型河道疏浚、建立河滨缓冲带、“三清工程”。建立保障机制,包括行政保障、法制保障、技术保障等三方面。通过各项污染防治措施,2010年新通扬——通榆运河、串场河入河COD、氨氮均在计算的环境容量范围内。因而,两条河流能够实现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2010年各断面的水质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