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与市民化研究——以江苏省两个城郊新型社区为例
【6h】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与市民化研究——以江苏省两个城郊新型社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

1.3.2 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研究

1.3.3 关于农民适应的研究

1.3.4 简要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需求层次理论

2.1.2 社会角色理论

2.1.3 移民适应理论

2.1.4 社会资本理论

2.1.5 社会排斥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城郊失地农民

2.2.2 城郊新型社区

2.2.3 社区适应

2.2.4 农民市民化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地概况

2.5 研究内容

第3章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与市民化现状

3.1 经济层面——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与收支变化

3.1.1 职业实现非农转变

3.1.2 家庭收入来源趋向多样化,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3.1.3 消费支出增多,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3.2 社会层面——失地农民的社会互动

3.2.1 社会交往以同质性为主

3.2.2 社区参与积极性较低

3.3 生活层面——村落生活与都市生活的碰撞与整合

3.3.1 居住方式与市民无异

3.3.2 闲暇生活安排比较单调

3.3.3 生活习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3.3.4 消费生活方式变化明显

3.3.5 卫生文明有所提高

3.4 文化层面——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城市文明的熏陶

3.4.1 观念意识日趋市民化

3.4.2 思维方式遗有农民特点

3.5 心理层面——城郊失地农民的隐痛与希翼

3.5.1 “恋土情结”因个体特征有所差别

3.5.2 社区归属感日渐强烈

3.5.3 市民身份认同不高

第4章 城郊失地农民社区适应和市民化进程的障碍分析

4.1 社区适应与市民化的外部条件不足

4.1.1 城郊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4.1.2 基层社区工作不到位

4.1.3 集中居住安置模式不利于与市民群体互动

4.1.4 市民的排斥与歧视不利于整合

4.2 社区适应与市民化内部因素的制约

4.2.1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匮乏

4.2.2 社会记忆的延续与乡土文化的张力

4.2.3 思想观念的落后与狭隘

第5章 推动城郊失地农民社区适应与市民化的对策

5.1 政府层面的措施

5.1.1 为城郊社区提供与城市社区等值的公共服务

5.1.2 妥善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帮扶

5.1.3 社区居住采用失地农民与市民“大混居、小聚居”形式

5.2 社区层面的推动

5.2.1 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5.2.2 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构建人文社区共同体

5.2.3 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增强社区归属感

5.3 个人层面的努力

5.3.1 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积累人力资本,拓展社会资本

5.3.2 积极改变思想观念,学会自我调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顾与展望

6.1 研究回顾

6.2 研究展望

6.3 研究不足

6.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满足城市化发展和拓展城市空间的需要,政府征用了城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将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在城郊新型社区。城郊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与市民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研究主题。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与市民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发现,即便经历了十几年的城市社区生活,城郊失地农民也未必完成了市民化的任务。城郊失地农民在经济层面和生活层面的转变相对容易,而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适应与融入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农民市民化不是通过实施简单的“土地置换保障”政策就能够轻易完成,不能片面以户籍和职业的转换定义“农民的终结”。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社会转型期长期存在的主题。虽然城郊失地农民在市民化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一些方面已经与市民无异,但由于市民化内外条件的缺失与制约,其社区适应与市民化进程仍存在一些障碍。促进城郊失地农民社区适应,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应是政府、社区、市民、失地农民之间良性互动并协调共建的过程。只要各方面同心协力,携手为农民市民化扫清障碍,城郊失地农民终将能够适应社区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