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宏观视角下我国农民增收制约因素探析
【6h】

宏观视角下我国农民增收制约因素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前言

第一章我国目前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我国“三农”问题

第二节农民收入是“三农”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因素

第一节劳动力要素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

二、现有的制度安排未能有效保护农民的权益

第二节土地要素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

二、现有的模糊土地产权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第三节资本要素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农村资金短缺与农村资本外流现象并存

二、农民和农村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加大

三、金融改革的步伐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第四节公共品供给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一、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工轻农倾向

二、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倾向

三、农村公共产品的全面地短缺

第三章影响农民收入的经济因素

第一节我国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产业性根源

一、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

二、农业产业占有的非完整性形成产业利润的残缺

第二节我国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资源性根源

一、我国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性农业

二、近年来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

第三节我国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市场性根源

一、农业生产经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差

三、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影响农民收入的人文因素

第一节我国农村与农民的科技文化现状

一、农村科技应用与推广存在“先天不足”

二、农村科技受众的接受水平低,应用与推广弱化

第二节发达国家农民的教育与科技状况

一、日本对农民教育的重视

二、欧美国家也十分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

第三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三、农民素质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章新时期提高农民收入的路径与对策

第一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农民和农业的自生能力

第三节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展开▼

摘要

本文探讨了宏观视角下我国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农民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本身的问题,它与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安排密切关联。这些制度因素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生产各要素的制约集中体现出来的:一是劳动力政策的制约是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报酬,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现有的土地政策的制约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三是金融制度不能适应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村公共品的全面短缺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当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中自然离不开经济根源,具体的说,农业面临着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和产业利润的残缺,使其成为一个弱质性的产业,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资源性根源,而产业竞争力薄弱,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低则是制约农民收入的市场性根源。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劳动生产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政策、法律环境中的博弈能力以及在科技中的应用和推广能力,也就是说,科技和文化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必须要把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因此,切实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在政策制度、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多渠道、多途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些对策主要是: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二、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农民和农业的自生能力;四、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基础上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农村与农业的长期繁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