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13年7月4~5日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6h】

2013年7月4~5日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飑线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飑线系统的分类

1.2.2 飑线的生命史

1.2.3 飑线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1.2.4 飑线的触发和维持机制

1.2.5 飑线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飑线系统天气背景及观测特征分析

2.1 资料说明

2.2 天气实况

2.2.1 雨情分析

2.2.2 雷达回波分析

2.3 天气形势分析

2.3.1 大气环流背景

2.3.2 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及其检验

3.1 WRF中尺度模式简介

3.2 试验方案设计

3.3 选用参数化方案介绍

3.3.1 微物理过程方案

3.3.2 积云参数化方案

3.4 模拟结果检验

3.4.1 雷达回波对比

3.4.2 逐小时累积降水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飑线系统结构特征和传播特征

4.1 飑线系统结构

4.1.1 地面水平结构特征

4.1.2 垂直结构特征

4.2 飑线传播特征分析

4.3 高低空急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稳定机制分析

5.1 湿位涡的推导

5.2 飑线系统的湿位涡特征

5.3 对新生对流单体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敏感性试验

6.1 试验方案设计

6.2 凝结潜热释放的敏感性试验

6.2.1 凝结潜热释放对对流系统的影响

6.2.2 凝结潜热释放对环境场的反馈

6.3 地表通量的敏感性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不足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针对2013年7月4~5日一次产生大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槽前型飑线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主要研究了飑线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内在不稳定机制以及凝结潜热和地表通量对飑线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属于槽前型飑线,高低层分别有高低空急流与飑线系统耦合,飑线系统位于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区,低层切变线南侧。(2)成熟阶段的飑线系统对流层低层存在前后两条入流,在对流层高层前后部分为两条气流流出。前部出流在前方下沉,与中层前方的入流和对流系统内部上升气流一起形成了间接垂直环流,高层干冷空气下沉使中层变得干冷,增强了系统前方的不稳定。(3)利用湿位涡对飑线系统内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的不稳定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体发展阶段以对流不稳定为主,成熟阶段对流不稳定性减弱,而凝结潜热造成的湿斜压性的增强,使得条件对称不稳定加强,维持了单体的对流运动。(4)凝结加热作用加强了飑线的低层入流、高层出流的垂直结构,以及系统前方中层入流和高层出流之间形成的间接垂直环流。(5)飑线进入成熟阶段后,小尺度的积云对流中的凝结加热作用于中高层大气,加强了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而对流系统内垂直上升运动的旺盛又导致凝结加热作用更强。(6)地表感热、潜热、水汽通量等边界层过程在对流系统的触发和发展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地表热通量在白天加强了对流边界层的湍流混合作用,且在对流形成之前,与地表潜热通量相关的边界层加湿作用为对流的爆发贮存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