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模型的修正及应用——以安塞集水区为例
【6h】

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模型的修正及应用——以安塞集水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土壤侵蚀模型

1.2.2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植被

2.2 资料来源

2.3 模型的选取

第三章 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计算

3.1 地形因子

3.1.1 水系提取与子流域划分

3.1.2 土壤流失距离指数因子

3.1.3 坡度因子

3.2 降雨侵蚀力因子

3.3 土壤可蚀性因子

3.4 作物覆盖及管理因子

3.5 土壤侵蚀评价指数

3.6 小结

第四章 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修正和验证

4.1 地形因子的修正

4.2 降雨侵蚀力因子的修正

4.3 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修正

4.4 基于实测数据的指数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SL模型的土壤侵蚀区划研究

5.1 RUSLE模型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1.2 坡度坡长因子

5.1.3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5.1.4 其他因子

5.2 SL指数等级修正

5.3 基于SL指数的土壤侵蚀区划

5.4 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5.5 减少安塞集水区土壤侵蚀的对策与建议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与特色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土壤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土壤侵蚀尤为严重,陕北黄土高原则是黄河泥沙主要的物源核心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是研究土壤侵蚀的有效工具,并对土壤侵蚀评价的发展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者此前研究的一些物理模型涉及的参数众多,实用性受到一定限制,故傅博杰等提出了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模型,然而由于模型中土壤侵蚀影响参数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表达土壤侵蚀的程度。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陕北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安塞集水区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数(SL)模型进行修正,并进行应用分析,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壤侵蚀的进一步研究分析,为防治土壤侵蚀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该地区历史气象资料、土壤资料、观测资料等,基于GIS技术,结合土壤评价指数模型计算安塞集水区的土壤侵蚀状况,分析各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进行分区评述。然后对地形因子及降雨侵蚀力因子进行修正,评价了修正后的效果,并对安塞集水区进行SL指数侵蚀区划。主要结论如下:
  1、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模型是介于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之间的半经验模型,它既可以评价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又可以避免因计算太多的参数而造成的误差。而子流域又是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计算单元,以研究区内每个子流域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数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是必要的。
  2、在分析降雨侵蚀力因子(R)时,采取划分等值线的方法空间分析了R值的分布情况,得出研究区域西北部地区,以镰刀湾的降雨侵蚀力最小,向四周逐步增加;中部地区以化子坪的降雨侵蚀力最大,并从南向北减小;东南部地区,王家窑以西,降雨侵蚀力逐渐减小,而以东逐渐增大。在计算作物覆盖与管理因子(C)时,综合考虑了该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盖度。综合其他因子可得安塞集水区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评价指数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地势较高,植被生长较差,土壤结构松散从而导致了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状况。
  3、对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地形指数、降雨侵蚀力因子以及多个因子的修正及验证表明,修正前后的指数均通过T检验,并且修正后的SL指数与实测输沙量的相关性大于修正前。总的说来,经过因子修正后的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是有效的,修正后的指数能够更好地描述土壤侵蚀状况。
  4、SL指数侵蚀区划的研究表明,安塞集水区属于中度侵蚀,主要呈片状分布在流域内,而微度和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域的缓坡地带,强烈以上的侵蚀主要分布在安塞集水区的中上游和东南部地区。同时安塞集水区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表明,随着坡度的升高,微度侵蚀所占比例会随坡度的升高而下降;而中度、强烈和极强烈侵蚀比例则随坡度升高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坡度以后,坡度的改变对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的变化影响不大。
  5、对于安塞集水区中上游地区,应优先考虑种草,结合种植灌木、乔木的恢复方式,减少土壤侵蚀。而一些坡度起伏较大的区域,应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坡面的径流速度,减少坡面的径流量,提高土壤表面的吸水能力和坡面泥沙的抗冲能力。对于耕地多而植被较少的区域,应该实行退耕还林(草)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