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椭圆机不同坡度对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时域特征的影响
【6h】

椭圆机不同坡度对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时域特征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序 言

1.1选题依据

1.2文献综述

1.2.1椭圆机

1.2.2不同坡度、肌肉对下肢活动的影响

1.2.3下肢关节角度与肌肉放电模式的关系

1.2.4表面肌电(SEMG)技术及其常用处理方法

1.2.5 肌肉用力特征的研究

1.2.6 最大随意收缩(MVC)的测试方法和意义

1.2.7最大肌力测试的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1平均积分肌电(AEMG)

3.1.1平均积分肌电(AEMG)

3.1.2肌肉激活强度(标准化均方肌电RMS)

3.2不同肌肉对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时域特征的影响

3.2.1 肌肉做功百分比(积分肌电IEMG)

3.2.2肌肉激活强度(标准化均方肌电RMS)

4 分析和讨论

5 结 论

6 建 议

参考文献

8 中英文对照表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为了提高健身俱乐部会员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椭圆机训练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究椭圆机上行走时下肢9块肌肉在6个坡度间不同放电模式,探索椭圆机不同坡度和不同肌肉对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时域特征的影响。探讨椭圆机不同坡度同一肌肉和不同肌肉同一坡度运动时下肢主要做功的肌肉群和肌肉激活度,从而为人们合理利用椭圆机健身和把椭圆机更好的应用于健身、训练和运动康复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并筛选22名健康男性运动者,并利用俱乐部的固定器械测出下肢9块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内侧、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最大随意收缩值MVC;随后按随机抽取的椭圆机坡度(3、8、11、14、17、20)分别行走20s,速度控制在120rpm、阻力为3,同时运用表面肌电图技术,肌电数据的采样频率为500HZ,全程实时监测记录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图变化;之后选取5个步态周期的数据在GraphPad Prism5软件中对AEMG和RMS进行标准化,通过肌电的时域指标对肌肉做功百分比和肌肉激活强度进行分析;肌肉做功百分比图和肌肉激活强度图分别在 EXCEL和Graphpad Prism5软件中完成。
  研究结果:
  不同坡度:
  除股内侧肌在坡度17、20分别和坡度3、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下肢肌肉在各个坡度间的平均积分肌电(AEMG)和均方根值(RMS)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不同肌肉:
  (1)肌肉做功百分比:在6个坡度中,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的肌肉做功比例之和占到一半以上,且随着坡度增加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50%、50%、53%、54%、55%、56%);在坡度3和8时,臀中肌的做功比例优于臀大肌,且随着坡度增加臀大肌和臀中肌做功比例趋同;腓肠肌内、外侧随着坡度的增加其做功比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半腱肌和股二头肌的做功比例很小。
  (2)肌肉激活度:6个坡度中,股直肌与股二头肌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坡度的增加这种差异更加明显(p<0.01);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与半腱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相比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在坡度14、17和20时,股内、外侧肌与腓肠肌内侧也开始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半腱肌和腓肠肌内侧相比其显著性差异逐渐减小,直至最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论:
  (1)除股内侧肌的平均积分肌电外,坡度对下肢各肌肉的平均积分肌电(AMEG)和均方根值(RMS)均不具有影响。
  (2)以各坡度做功比例排在前三名肌肉做为主要做功肌群,分别是: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
  (3)随着坡度的增加,大腿前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肌群呈增长趋势;在坡度3和8时,臀中肌的做功比例大于臀大肌的做功比例,随着坡度增加臀大肌和臀中肌做功比例趋同;腓肠肌外侧和腓肠肌内侧的激活度越来越低,呈递减趋势;半腱肌和股二头肌的最功比例较低。
  (4)在转数为120rpm时,下肢各肌肉群的肌肉激活度在不同坡度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