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唐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6h】

唐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 论

(一)课题缘起与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意”:由“言”而出

第一节 “言”之分化

(一)“意”的字形结构分析

(二)“意”的语法功能阐释

第二节 先秦学说中的“言意”旨趣

(一)《系辞》的替代性表意策略

(二)庄子的开放式表意空间

第三节 魏晋文论中的“言意”悖论

(一)魏晋文论的语言困境

(二)陆机、刘勰的解决路径

第二章 “意”:从“心”得“义”

第一节 “心”之考索

(一)“意”的心理涵义

(二)“意”的“志”向

第二节 “心性”论——儒家的“心”学

(一)“即生言性”:荀子的认知主体维度

(二)“即心言性”:孟子的伦理主体维度

第三节 “道心”论——道家的“心”学

(一)合“心”于“道”:庄子的心智主体维度

(二)“虚心”以“游”:庄子的审美主体维度

第三章 “意”:超越“象”外

第一节 “立象”的思想传统

(一)“观物取象”:意义的摄取

(二)“立象尽意”:意义的表达

第二节 “意象”的理论思辨

(一)玄学:“言象意”的序列组合

(二)佛学:“意象”的语义建构

第三节 “象外”的审美超越

(一)比较文化语境中的“象外”

(二)艺术理论语境中的“象外”

结 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意”范畴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学、哲学与美学的相关理论,重点考察了唐代以前“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全文共三章,分别以“言”、“心”、“象”这三个与“意”范畴的形成与发展最为紧密相关的概念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第一章从“言”的维度进行讨论。本章首先从字形结构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意”是从“言”的分化网络中诞生的。其次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理解“意”作为一种具有判断和规范功能的语言符号。《系辞》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说表达了对语言作为一种思维载体所固有的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语言表意功能的充分不信任。为了解决这种困境,《系辞》和庄子都从不同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表达策略。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为“言意”问题丰富了文学艺术角度方面的思考;同样,“言不尽意”说也对魏晋文学理论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二章从“心”的维度进行讨论。早期的“意”概念接受“心”的形符的影响从而表达了特定的心理内容。用来表示主体心理的“意”,以复合词“志意”的形式频繁出现,被有意地引导进入儒家语境。在儒家视野中,通过对儒家“心性”论和孟子“以意逆志”说的考察,阐述了“意”作为认知主体和伦理主体所具有的道德心理特征。而在道家视野中,“意”参与了“道”本体的理论建构;通过对庄子“道心”论和“得意忘言”说的考察,阐述了“意”作为心智主体和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章从“象”的维度进行讨论。本章认为从“象”概念的发展史来看,存在着一个从“象”、到“意象”、再到“象外”的发展过程。“象”最初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体现在“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的早期文化实践活动中。从先秦到魏晋,“象”的概念特征开始得到义理上的辨析。“意象”和“象外”的概念都是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中产生的。“意象”在王弼的玄学系统中是二分的“意—象”序列,通过“忘象”的方法才能进入“意”的领域;而在中观学中则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通过无分别的直观思维直接实现对精神本体的照见。这种照见否弃了“立象”的思维传统,由此产生了“象外”的概念。“象外”概念所具有的审美超越特性被画论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从而对魏晋南北朝画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维度赋予了“意”范畴不同的特质,对于唐代以前“意”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