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中增强抗白血病效应机制的体外研究
【6h】

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中增强抗白血病效应机制的体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细胞株

2. 经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

3.主要试剂

4.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IFN-DC与IL-4-DC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二)IFN-DC与IL-4-DC生物学特征

(三)IFN-DC与IL-4-DC诱导的细胞毒效应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 IFN-DC与IL-4-DC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二) IFN-DC与IL-4-DC生物学特征

(三)IFN-DC与IL-4-DC诱导的细胞毒效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英文对照缩略

研究生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1.建立与细胞因子干扰素-α(IFN-α)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aDLI)相对应的IFN-树突状细胞(IFN-DC)以及传统的白介素-4-DC(IL-4-DC)两组DC体外培养体系;2.比较分析两个DC培养体系中DC生物学特征以及功能差异;3.初步阐明aDLI中IFN-α诱导产生的IFN-DC与aDLI抗白血病效应增强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1、两组体外DC(即IFN-DC与IL-4-DC)的培养:采集正常供体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Ficoll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磁珠分选获得CD14+单核细胞,根据不同培养体系分成两组:对照组(IL-4-DC组):粒系巨核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白介素-4(IL-4)诱导CD14+单核细胞分化成DC,诱导第5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进DC的成熟,并于第7天收获IL-4-DC;实验组(IFN-DC组):GM-CSF联合IFN-α诱导CD14+单核细胞分化成DC,并于第3天收获IFN-DC。2、比较两组DC的生物学特征:通过流式FCM检测两组DC免疫表型(CD14,CD83,CD56,CD11c,CD123,CD209,CD40,CD80,CD86,HLA-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Real Time RT-PCR检测两组DC溶酶相关性膜蛋白(DCLAMP)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测定两组DC的迁移能力,Real Time RT-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 mRNA水平。3、IFN-DC的功能研究:a.IFN-DC的直接细胞杀伤效应:将K562细胞与IFN-DC混合培养后,采用LDH释放试验,测IFN-DC的直接细胞杀伤率%;b.IFN-DC激活淋巴细胞引发的特异性的细胞杀伤效应:制备SHI-1细胞株冻融抗原并负载两组培养体系DC,用抗原负载DC刺激供体T细胞,再与SHI-1细胞株混合培养,采用LDH释放试验,测T细胞的细胞杀伤率%。
  结果:1.经GM-CSF/IFN-α以及GM-CSF/IL-4/TNF-α诱导分化的DC具有明显的细胞突起,具备典型DC形态;2.初步流式结果显示IFN-DC以及IL-4-DC较诱导前CD14表达量迅速下调,同时表达较高CD83,CD11c,CD123,CD209,CD40,CD80, CD86,HLA-DR;3.IFN-DC与IL-4-DC是两组不同的DC,二者免疫表型存在差异:CD14(81.55±1.23%vs6.80±1.80%,p=0.000),CD209(44.08±5.02%vs95.02±5.76%, p=0.002), CD40(94.29±3.69%vs70.53±2.43%, p=0.001), CD80(30.67±3.82%vs83.38±12.71%,p=0.005),CD86(85.34±5.25%vs70.16±8.25%,p=0.023);4.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IFN-DC较IL-4-DC的趋化能力更强,迁移指数(3.55±0.45) vs(2.53±0.18),p<0.05,进一步Real Time RT-PCR结果表明IFN-DC的CCR7 mRNA表达量较IL-4-DC高,p<0.05;5.Real Time RT-PCR结果表明IFN-DC的DC-LAMP mRNA表达量也较IL-4-DC高,p<0.05;6.混合淋巴反应(MLR)实验结果表明在各比例条件下IFN-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IL-4-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有增强趋势;7.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表明两组DC负载冻融抗原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后均有明显的细胞杀伤效应。
  结论:1.成功建立了IFN-DC以及IL-4-DC两个体外DC培养体系;2.IFN-DC与IL-4-DC是两组不同群体的DC;3.IFN-DC较IL-4-DC有更强的迁移能力以及抗原提呈能力;4.各比例条件下IFN-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IL-4-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有增强趋势,同时抗原负载的IFN-DC可激活T细胞引发特异性的细胞杀伤效应;5.aDLI产生强大的GVL效应部分是IFN-DC参与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