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6h】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2 欺骗研究的现状

2.3 欺骗研究的不足之处

3 研究思路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 Stroop任务的知觉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2 研究方法

4.3 实验程序

4.4 研究结果

4.5 研究讨论

5 研究二 负性事件的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的认知加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 研究程序

5.3 研究结果

5.4 研究讨论

6 研究三 犯罪线索的模拟犯罪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

6.1 实验目的与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程序

6.4 研究结果

6.5 研究讨论

7 总的讨论

7.1 欺骗效应的存在具有情境性

7.2 欺骗不存在着特异性自动反应生成机制

7.3 欺骗是一种行为决策和社会交往技能,还是一种人格特征

8 研究结论

9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 记

展开▼

摘要

欺骗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由于欺骗本身具有复杂性,不仅依赖于发生时的周围环境,而且受到个体性格、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欺骗是一种试图塑造他人信念或理解的行为决策,也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人格特质,还是社会交往中一种重要的行为技能。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情境下欺骗的认知加工特征,采用实验室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ERP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一被试在以Stroop任务为表现形式的知觉冲突情境下做出欺骗和诚实的行为反应,以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研究二被试在以负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认知冲突情境下衡量选择欺骗和诚实时的心理压力以及最后选择一种行为反应,以心理压力程度为因变量;研究三被试在以犯罪线索为表现形式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进行欺骗行为、诚实行为、随机欺骗行为和随机诚实行为,以反应时和ERP成分的振幅为因变量。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欺骗效应在以Stroop任务为表现形式的知觉情境下始终存在,没有受到知觉情境的冲突和一致水平的影响。
  (2)欺骗效应在以负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认知情境下出现了分离。在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效应消失,在非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效应存在。
  (3)欺骗效应在诚实组和欺骗组中出现了分离。在诚实组中,欺骗效应存在;在欺骗组中,欺骗效应消失,并转化为“诚实效应”。
  (4)欺骗效应在以犯罪线索为表现形式的模拟犯罪情境下出现了分离。在小偷击中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的随机诚实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上存在着欺骗效应,而在小偷冲突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多重冲突情境和无辜组代表的模拟犯罪非冲突情境下都不存在欺骗效应。
  (5)欺骗效应在反应时和P300振幅指标上出现了分离。在反应时指标上,欺骗效应不存在;在P300振幅指标上,也只有在小偷击中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的随机诚实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上存在着欺骗效应。
  (6)欺骗效应在P300振幅指标上,在小偷击中组代表的模拟犯罪冲突情境下的随机诚实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上存在着,而在诚实行为和欺骗行为上不存在,可能受到了执行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战略和战术两种不同的监控过程的影响。
  (7)执行控制过程的战略和战术在反应时指标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随机欺骗行为的反应时显著地大于欺骗行为,随机诚实行为的反应时显著地大于诚实行为,且不受到组间变量的影响。而在P300振幅指标上,在小偷击中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随机欺骗行为的P300振幅显著地小于欺骗行为,随机诚实行为的P300振幅显著地小于诚实行为;在小偷冲突组中,只有随机诚实行为的P300振幅显著地小于诚实行为,随机欺骗行为和欺骗行为的P300振幅没有显著差异。
  (8)在探测刺激水平上,P300振幅按诚实行为、欺骗行为、随机欺骗行为、随机诚实行为顺序递减,而诚实行为和欺骗行为、随机欺骗行为和随机诚实行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欺骗行为和随机欺骗行为、诚实行为和随机诚实行为之间的差异显著。在无关刺激水平上,P300振幅按诚实行为、随机诚实行为、随机欺骗行为、欺骗行为顺序递减,且只有欺骗行为和诚实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