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命难以承受之痛——创伤视阈下乔纳森·弗兰岑小说《自由》的研究
【6h】

生命难以承受之痛——创伤视阈下乔纳森·弗兰岑小说《自由》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 Introduction

1.1 Jonathan Franzen and Freedom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Framework

2 The Anguish of Memory and Emotion: Indelible Traumatic Symptoms

2.1 The Berglunds:Disordered Patterns of Memory and Behavior

2.2 Walter:Abnormal Emotion Defense Mechanism

3 The Oppression of Family and Society: Roots of Trauma

3.1 Violence and Scar from the Family of Origin

3.2 Feeble Struggle against Disciplinary Power

4 Retrospect and Prospect:Recovery of Trauma

4.1 Patty:Awakening through Traumatic Writing and Recounting

4.2 Reconciliation by Social Interactions

5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第四部小说——《自由》,是一个反映家庭情感生活的故事。这部新现实主义小说聚焦于二十一世纪前后,再现了宏大的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生活和全球化的消费经济模式,描述了走向消解边缘的美国式家庭符号。弗兰岑以女主人公的第三人称自传和男主人公的记忆片段为叙事框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展现出美国最普通家庭的缺陷,揭示了个体在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社会关系时所展现的精神困境。
  借助朱迪斯·赫曼等人的创伤理论,通过文本细读,本文研究分析了博格伦德一家人身上美国中产阶级颇具代表性的个体创伤,从症状表现、原因分析以及修复过程三方面揭示了《自由》中的创伤主题。原生家庭中有不同形式的情感暴力扭曲主人公的心理成长,而在权力的丛林里,规训力量作为“看不见的手”也时刻约束着他们的身心。在此双重压迫之下,主人公的创伤记忆被压抑和扰乱,出现重现和解离;他们企图通过依赖感官享乐与切断社会联系获得暂时的安宁,却无意识地陷入消极的极端情感防御模式之中。为了逐渐从自由的束缚和创伤的幽灵中得以解脱,主人公选择在创伤书写与诉说中外化痛苦的记忆,寻求抚慰感和安全感;或者尝试走出自我的精神牢笼,努力建立自我与他人、外部世界的联系,通过回归人群重建信任感。
  “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处于自由的枷锁之中”。通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弗兰岑其实在小说中揭示了在后现代美国文明的大背景下美国梦的虚幻性与自由对不同个体的创伤意义,借此表达了他对民众精神与道德世界的关注,对普遍创伤主体深刻的人文主义道德关怀。

著录项

  • 作者

    王翠;

  •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蒋栋元;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712.074;
  • 关键词

    《自由》; 乔纳森·弗兰岑; 小说作品; 美国作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