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以江西省丰城市2010-2016年未成年人团伙犯罪为研究视角
【6h】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以江西省丰城市2010-2016年未成年人团伙犯罪为研究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概述

1、相关争议概述

2、团伙犯罪辨析

3、团伙犯罪与共同犯罪

(二)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现状

1、刑事案件数与犯罪人数均呈增长态势

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及犯罪人数高位运行且增幅较大

3、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绝大比例

4、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罪名分布较为集中

5、社会青年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

二、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主体特征

1、犯罪年龄:高峰期集中,低龄化发展

2、文化程度:初中与小学文化水平居多

3、生活状态:闲散无业未成年人居大多数

(二)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行为特征

1、犯罪动机:动机较多表现为简单、单纯

2、犯罪预谋:多表现为临时起意,但预谋性得到发展

3、犯罪类型:侵犯财产型犯罪为主,妨害社会管理型犯罪有所增加

(三)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组织特征

1、成员构成:未成年人单纯组合,亦存与成年人结合

2、团伙规模:以中小规模团伙为主

三、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成因

(一)团伙形成的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的结伴需要

2、情感互动的需要

3、应对压力的需要

4、兴趣需要

(二)团伙犯罪的原因分析

1、展现团伙能力

2、寻求群体认同

3、欲求过度

四、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教育预防

1、家庭教育预防

2、学校教育预防

3、社会教育预防

(二)自我调适预防

l、正当需求的自我调适

2、情绪平衡的自我调适

3、不良行为的自我调适

4、人际关系的自我调适

(三)社会保护预防

1、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救助组织

2、建立未成年人利益诉求机制

3、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

4、建立未成年人法院

(四)立法预防

1、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基本法律

2、完善未成年人基本权益保障立法

3、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法律体系

4、制定未成年人成长保护性相关法律规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由于年龄、心智等特定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易受周遭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是受到某些不良活动的引诱,致使参与实施犯罪行为。当前,我国刑事立法中对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一般原则,刑事司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又多以不起诉或是不判刑进行轻缓处理。在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具有收紧趋向的立法和司法大环境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依旧日趋严重。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团伙犯罪的表现尤为突出。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是三个以上(含三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结合组成的团伙实施的刑事犯罪。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特点,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因此,团伙犯罪逐渐演变成禾成年人犯罪的一种重要形态。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法律法规仅对其一般犯罪形态做出规定,对团伙犯罪的现象几乎未提及,仅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1984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集团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团伙犯罪有所提及,其法律性质及法律适用等都有待商榷。为了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团伙犯罪进行预防,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理论研究值得关注。尽管早有学者注意到未成年人团伙犯罪中团伙作案比重大这一事实,但我国迄今为止对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研究还存在研究成果较少、实证研究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本文以江西省丰城市2010-2016年未成年人团伙犯罪为研究视角,对江西省丰城市2010-2016年的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刑事司法数据进行分析。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特点包括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组织三个方面,在犯罪主体方面表现出文化程度偏低、犯罪年龄集中、闲散无业三个特点;在犯罪行为方面表现出犯罪动机简单单纯、犯罪多出于临时起意、犯罪类型以侵犯财产型犯罪居多三个特点;在犯罪组织方面,存在单纯由未成年人组成的团伙,亦有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组成的团伙,同时,犯罪多以中小型团伙为主。在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成因中,包括团伙形成的原因与团伙犯罪的原因。其中,团伙形成的原因包括未成年人结伴的需要、情感互动的需要、应对压力的需要以及兴趣需要等;团伙犯罪的原因包括展现团伙能力、寻求群体认同以及欲求过度等。在未成年人团伙犯罪预防对策方面,主要包括教育预防、自我调适预防、社会保护预防以及立法预防。其中,教育预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自我调适预防包含正当需求、情绪平衡、不良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自我调适;而社会保护预防包含未成年人救助组织、利益诉求机制、法律援助机构及未成年人法院的建立等;立法预防则主要是未成年人基本法律、基本权益保障、司法保护及其他保护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