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6h】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An Introduction of Henry James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3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Chapter 2 Pursuit of Selfhood in Terms of Human-self Relationship

2.1. Isabel’s Transformation from Innocence to Maturation

2.1.1 Isabel’s Innocence as an Orphan

2.1.2 Isabel’s Maturation as a Wife and Mother

2.2 Madam Merle’s Struggle between Human Factor and Animal Factor

2.2.1 Madam Merle’s Animal Factor in Terms of Duping Isabel

2.2.2 Madam Merle’s Human Factor in Terms of Dowering Pansy

Chapter 3 Pursuit of Matrimony in Terms of Human-other Relationship

3.1 The Pursuer-pursu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sabel and Her suitors

3.1.1 Isabel’s Fear of Caspar Goodwood’s Masculinity

3.1.2 Isabel’s Escape from Lord Warburton’s Aristocracy

3.2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mond and Isabel

3.2.1 Osmond’s Intention of Owning Isabel in His Proprietorship

3.2.2 Isabel’s Upholding the Form of Holy Matrimony

Chapter 4 Pursuit of Freedom in Terms of Human-society Relationship

4.1 Isabel Archer ’s Moral Trajectory in Pursuit of Freedom

4.2 Ralph Touchett and Edward Rosier’s Pursuit of Freedom in Vain

4.3 Madam Merle’s Being Deprived of Spiritual Freedom

4.4 Osmond ’s Conversion to Social Conventions and Tyranny

Chapter 5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享誉英美文坛的杰出作家。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自幼便跟随家人多次游历欧洲大陆。长期在欧洲与美国之间游走的经历,培养了亨利·詹姆斯的国际视野,也为他的多部国际题材的小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这类小说大多是讲述纯真美国人在与世故的欧洲人的相处及交往过程中,付出了成长的代价,而后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位女士的画像》作为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于1881年出版后,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学术界和评论界引起了轰动。迄今为至,学术界已经从文化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该小说开展研究,但鲜少有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女士的画像》中人物所经历的伦理事件以及做出的伦理选择的探究,从而挖掘出该作品中蕴含的伦理思想。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亨利·詹姆斯的创作经历、文学成就以及简要概括了《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故事情节。介绍了有关这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并从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这三个层面来挖掘出该理论与作品的相关联系。第二章主要探讨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亨利·詹姆斯通过对伊莎贝尔·阿切尔和梅尔夫人这两位女性形象的刻画来阐述关于如何自我实现的伦理思想。伊莎贝尔·阿切尔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是追求独立、自我丰盈的过程。而相比之下,梅尔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则充满了伪善和虚伪,她的自我实现是通过操控他人为自己谋利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伊莎贝尔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从一个天真、相信直觉的年轻女孩成长为一位成熟、富有经验的女性;而梅尔夫人最终因无法摆脱欲望的控制,自食恶果而致身败名裂。第三章主要探讨在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个体如何获得婚姻幸福。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伊莎贝尔的婚姻困境以及其最终得以化解的过程。伊莎贝尔的婚姻困境主要是因和她的其它三位追求者的纠葛而产生,卡斯帕·戈德伍德、沃伯顿勋爵、吉尔伯特·奥斯蒙德都热烈地追求着伊莎贝尔,前两位追求者都被伊莎贝尔予以拒绝,最终是吉尔伯特·奥斯蒙德赢得了伊莎贝尔的芳心,成功将她娶进门。戈德伍德强烈的男性气质和沃伯顿爵士的贵族的习气都让她无法忍受。在小说的后半段,沃伯顿勋爵在伊莎贝尔婚后的刻意接近,使得伊莎贝尔陷于婚外情道德危机之中,因而再次被她拒绝。尽管伊莎贝尔与奥斯德蒙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笃信婚姻神圣性,选择坚守这段婚姻。通过刻画伊莎贝尔这位婚姻的捍卫者,从中可以看出詹姆斯对于婚姻关系中个体保有忠诚度与责任感的倡导。第四章主要探讨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体如何追求自由。这章解读了那些离散在外的美国人所处的伦理环境对其价值观及人生选择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伊莎贝尔的生活场域几经变迁,最初她从奥尔巴尼来到伦敦,又从伦敦去到佛罗伦萨,最后从佛罗伦萨来到罗马并在此定居。每一次迁居都使得伊莎贝尔更加靠近欧洲大陆的中心,这也意味着被古老文明的传统的影响逐步加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束缚和捆绑。即使到了小说的结尾部分,亨利·詹姆斯也并未给伊莎贝尔的追求自由之路划上句号,身处传统文明浸染之中的伊莎贝尔最终是否走向自由成为了一个未解的悬念。相比之下,其它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诸如吉尔伯特·奥斯蒙德、梅尔夫人、拉尔夫·杜歇还有爱德华·罗齐尔的实现自由之路更显的无望。奥斯德蒙和梅尔夫人早已被文明所败坏,缺乏了实现个体自由的精神价值;而拉尔夫·杜歇和爱德华·罗齐尔游走于新旧两个世界之间最终也无法实现个体的自由。第五章是结论。这部分再次重申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及再次阐明如何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全方面、多维度的解读亨利·詹姆斯的伦理思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